一气呵成的羌笛曲

中国儿童资源网

一气呵成的羌笛曲

  过去,我只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读到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但是从来没见过羌笛这种乐器,更别说亲耳聆听它的声音了。
  前不久,我有幸来到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羌族居住地,在一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艺晚会上,我亲眼目睹了羌族同胞的羌笛演奏。
  演奏前,报幕员向观众介绍说:羌笛是羌族、藏族特有的吹奏乐器,是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的,不仅吹出的声音优美动听,而且,演员的吹奏技巧更是奇特,说是用什么鼓腮换气法,说白了,就是一口气吹完一首或长或短的曲子。我心想,真有那么神奇吗?
  这时,深红色的幕布徐徐拉开,一位身穿羌族服装的青年男子健步走上台来,笑容可掬地向观众行了个见面礼。然后,他从背包里取出一个由两根十几厘米长的竹管制成的像喇叭一样的东西,这便是我从未见过的羌笛。只见男子腮帮子一鼓,悠扬的乐曲声便在这静静的夜空中响起了。开始时,笛声很细、很遥远,慢慢地便清脆高亢起来。随着演奏的进行,笛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有时如小涧溪流潺潺而去;有时如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有时如高山流水,飞流直下;有时如幽谷放歌,绵绵悠长,余音袅袅……一曲《松溪江水盘山流》被他吹奏得出神入化。而神奇的是,五六分钟的吹奏,声声相连,节节紧接,丝毫没有中断,果真是一口气吹出来的曲子。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渐渐消失,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用不绝于耳的掌声来赞美演员那既令人羡慕,又让人称奇叫绝的一气呵成的高超演技。
  节目结束了,我虽然仍无法明白他是怎样用腮帮子换气的,但有一点是无可非议的,这令人赞叹不已的演技背后凝聚着演奏者的心血,凝聚着他多年严寒酷暑中勤学苦练的艰辛,更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我为这神奇的艺术所倾倒。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