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让你的宝宝赢在起跑线上

中国儿童资源网

胎教让你的宝宝赢在起跑线上

胎教 2017-09-12 发送到微信

  胎儿能听到声音,并有记忆力

  上述的事实证明了营养和环境刺激对胎儿大脑发育的重要性,但是,一些人质问到:胎儿真的能听到声音吗?他们认为,胎教是无用的。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胎教知之甚少。近20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法、俄等国家的产科医师在研究胎儿医学的基础上,使用B超、胎儿镜、脑电图等先进科学仪器进行检查,证实了孕24周后的胎儿有了听觉功能,并通过实验发现出生后的婴儿对宫内曾经听惯的音乐有记忆的表现。

  例如,早在1985年,英国最权威的科技专业期刊——《英国妇产科学杂志》第92卷,就发表过一篇题为《胎儿能听到声音和学习吗?》的医学综述。该综述通过回顾30多篇发表过的相关医学实验报告,证实了孕24周后的胎儿确实能听到传入宫内的各种声音,并且出生后对在宫内多次听到的音乐有再认的表现。由于这些文章在我国只被产科的一些有英文阅读能力并对之有兴趣的医生所了解,而媒体并没有接触到这些学术报告,所以,许多媒体对孕24周后的胎儿已有听力的事实还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对源于既非产科又非胎儿医学专业的人在无实验根据的情况下宣称的“胎儿没有听觉”的理念进行传播,造成一般人的误解,使国内外的医学和声学界学者,对宣称“胎儿没听觉”的专家产生有关其知识水平的置疑。

  回顾科学的胎教,我国医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南到北就有许多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教授和产科临床主任医师,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获得了不少肯定结果与优生效果。国家科委“八五”攻关胎教科研课题的主持人刘泽伦,通过与北大医院、人民医院的产科和B超室的教授合作,从子宫内收录外界传入的音乐、机器噪声,同时记录胎儿的胎动、胎心率和呼吸相应的变化,有力地证明了胎儿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对舒缓轻柔的音乐有安逸的表现,对噪声则表现为躁动不安。出生后的婴儿听到原先在宫内听惯了的音乐时,会停止哭涕而转为安详地入睡或进入安静状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宋伟炳教授、贾晓芳主任医师,在1985年就对胎教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证实:在听觉功能和脑干听觉通路上,进行音乐促进的婴幼儿,其神经功能发育优于未接受过这种刺激的婴幼儿。

  临床医技高超、医学知识广博的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医师郎景和教授,在1988年1月9日《北京科技报》第4版上,发表了《“胎教”大有可为》的文章。针对社会上缺乏科学与实验根据的“胎儿无听力”的传言,国内著名的研究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鲍秀兰教授,在1988年《北京科技报》上,发表了《胎儿能听到声音》的文章。同年2月6日,《北京科技报》第4版上还发表了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医师万焕忠教授的《人工喉使胎儿受惊》的文章,介绍世界各国产科医生根据满24周胎龄的胎儿已有听觉功能的事实,使用小如剃须刀的叫“人工喉”的电动发声器,看胎儿听到声音时的惊吓反应来了解其神经发育情况的案例。

  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证实,胎儿不但能听到声音,还有一定的记忆力!

  胎教儿的优异表现不仅科学研究得出了胎儿有听力及记忆力的结论,一些胎教试验中胎教儿的优异表现也雄辩地说明了胎教的作用。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胎教研究中心主任刘泽伦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就进行过不少这样的实践。该小组在北京随机选择220名孕妇,分为2组,都在饮食上保证供给胎儿足够的各种营养元素,但在此基础上给予不一样的干预,具体如下:

  第1组孕妇:给予DHA和环境刺激。在胎龄6个月至生产共4个月期间,该组孕妇补充富含DHA的饮食或营养品,并在胎龄满6个月,胎儿有了听觉、视觉和触摸等感觉后,向宫内透入合适的音乐和光亮,及触摸胎儿身体。

  第2组孕妇:不添加DHA,只给予环境刺激。在怀孕满6个月后每天定时地给予适宜的音乐、光照、抚摸刺激。

  第3组(对照组)孕妇:不进行任何孕期干预(以全国新生儿行为神经科研协作组的《中国12城市正常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价》的表现和数据为准)。之后将这3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进行比较,比较时间分别是出生后12~14日龄和25~28日龄,比较项目是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评,测评人次是440人次,结果通过统计学检验后显示:第1组新生儿的得分远远优于第2组和第3组,而第2组新生儿的得分又优越于第3组对照组的得分。(具体的得分情况,在该项实验的报告《胎儿大脑促进方案临床实验报告》中有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