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幼儿实施性教育,除了要挑选合适的时机,还需掌握一些简单、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以便于幼儿能正确地理解“性”。
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性别认同
有些家长觉得儿子穿上花裙子很好玩儿,无形中强化了孩子女性的特质;或者有些喜欢男孩儿的家长故意把女儿训练得像个假小子,这些都使得孩子的性别认同产生混乱,为他们将来成人后的婚恋生活埋下隐患。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别特点,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可以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就带上性别特色,如男孩儿的名字可显得刚毅智慧,女孩儿的名字可透着温婉清丽。在孩子的服饰、玩具方面也要注意到男孩儿和女孩儿的特点,让他们从小就明确自己的性别角色定位。
让孩子了解自己身体器官的名称和功能,也包括生殖器
父母在孩子还不会讲话的时候,就开始问:“宝宝的鼻子在哪儿啊?”如果宝宝用小手指对了,父母会开心地赞扬和鼓励孩子。父母同样可以把生殖器当作普通的人体器官,向孩子介绍其名称和功能。
在家里,爸爸和妈妈就是最好的两个性别角色的学习样板。借由父母上厕所解小便时姿势的不同,可以告诉孩子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结构不一样,尿尿的姿势也有差别,这样孩子再看到异性小朋友上厕所解小便时的姿势就不会那么感到诧异了。
强调性的隐私,但不要把性妖魔化
要培养孩子科学的“性态度”,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性是隐私的,但不是丑陋肮脏的。很多家长看到宝宝玩弄、抚摸生殖器的时候,会觉得如临大敌,粗暴地制止并责骂:“羞死了!坏蛋,不许再摸了!”这会给孩子一个“性是丑陋的、见不得人的”的印象。在他长大以后,凡是和性有关的活动或者想法都会被压抑,自然的欲望会引起他极大的羞愧感,觉得自己是不光彩的。这些压抑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时会成为精神病患者或者性变态者的心理祸根。
父母要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生殖器和身体其他部位有所不同,在公共场合不宜暴露。家长可和孩子一起给外生殖器起绰号,当说到它时,孩子可以感觉到那是家里人才能意会的“隐私”,是个“秘密”。同时,也要教育孩子知道,除了自己、父母和医生,别人都不能碰自己的“宝贝”。
借助大自然让孩子了解生命的产生
对于那些喜欢探究自己到底从哪里来的孩子,给他讲述动植物的繁衍过程,无疑是最好的方法。比如,花朵怎样经过授粉长出果实,海豚怎样经过交配生出小海豚……然后再告诉孩子:“妈妈肚子里有个给宝宝住的地方叫子宫,爸爸把身体里的精虫输送到妈妈的子宫里,呆上10个月,宝宝就出生了。”
把事实用科学的方法告诉孩子,可以避免家长因信口开河而给孩子造成疑惑或误解。
扩展孩子的视野
探索世界是孩子的天性,而生命的产生又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奇迹,所以孩子保持对性的好奇非常自然。如果发现孩子对性产生了兴趣,家长可以一方面鼓励他的探索精神,满足他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要适时地把他的探索欲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以扩展孩子的视野。比如,在给孩子讲完生命的产生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万物的变化、季节的交替,进而激发他的求知欲。
大人也有遇到尴尬的时候,如在公共场合,孩子突然提出自己是怎么生出来的问题,或者不知从哪里学来一段黄色笑话当众讲出来,此时家长不要慌张,可以保持沉默,转移话题,或者小声告诉孩子“回家再讨论这个问题”。这样做既不至于使气氛过于令人尴尬,也表现出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婉转地让孩子明白有些话题是不能在公共场合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