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叱责孩子吗?

儿童资源网

你叱责孩子吗?


  这种话会妨碍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影响他们思考力的发育和成长。他们可以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时也可能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立生活的人。
  “不容讨价还价”,“不容争辩”。这常是我国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而在欧美,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教育子女的方法就大不相同。他们不主张强迫,更不主张威胁。在子女不听从父母的时候,他们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倾听孩子的意见,然后再告诉孩子:“为什么应该这样做?”直至孩子心服口服为止。
  因为孩子小,不容易理解父母话中的道理。这时,父母就要耐心地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让孩子认同父母的道理,进而知道什么是对是错,什么是好是坏。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便能养成自己判断的能力了。
  相反,不加以任何解释,不作耐心的说服,只是说,“难道你连妈妈说的话也不听吗?”这样强迫孩子服从,他们并不知道父母是对的以及对在什么地方;自己是锗的,错在什么地方。孩子盲目的服从,也就无从养成自己的判断力。更坏的是有的孩子不服从,消极地或公开地与父母对抗。
  ●对孩子的问题不要嫌麻烦
  小时成绩的好环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学班上成绩很好的学生,上初中和高中后成绩下降,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我孩子班上的同学和我的同事好友的儿女中,就有很多这种事例。反之,小学成绩不太好,进中学后成绩斐然的亦到处可见。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更为常见。
  这是为什么呢?一些孩子成绩下降了的父母更是为此事迷惑不解。“乖乖的一个孩子,怎么突然赶不上进度了?”这其中的奥妙,或者说,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学功课比较容易,只要顺从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能获得好成绩。初高中课程难度逐渐加大,需要个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这时是孩子本人的意志,而不是父母的意志,父母便无法再左右孩子成绩的好环了。这是因为单纯的死记硬背已不能解决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学科的功课越来越多地要求孩子们独立思考。因而孩子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不肯动脑筋,就会学不懂、学不精,更不要谈做作业了。反之,如果孩子对新鲜事物,新的学科能抱有强烈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会去自寻答案。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每一个人,每个儿童和孩子都天生具有的,只是程度强弱和大小有所差异罢了。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孩子在小时候都喜欢见了什么就问父母:“这是什么?”和“为什么?”
  儿童三、四岁的时候,是最喜欢发问的时候,也是儿童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到了小学低年级,孩子开始接触书本,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加,于是常问父母“为什么?为什么应该变成这个样子?它是怎样变来的?”父母这时如果因一时答不出而斥责孩子,或因有事而嫌弃孩子厌烦!“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跟你讲。”或者干脆骂:“你怎么这么噜嗦,别再问了广或“只有你的问题多,下次不带你出来了!”
  父母这种粗暴的态度就会扑灭和冷却孩子开始萌生的求知欲和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如果这种情形反复出现,就会使孩子逐渐对一切不感兴趣。当然,在学校里对新的功课就不会产生什么强烈的兴趣了。尤其是当功课有了一些难度的时候,更是如此。心灰意懒。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我问你们,你们还嫌麻烦,我不问就是了。
  这当然是极端锗误的作法。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聪明成才的先决条件。所以,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发问,并加以鼓励。
  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当然对于孩子们的询问,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详尽。但绝不可随便编个理由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乱讲。有些问题一时实在无法回答,也应该耐心地讲清楚:“你好好用功读书,将来你自己就会了解的”。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展。这应该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项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