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时机五:待客时
待客时,是孩子学习待人接物礼仪的最佳时机。
用户名:
密码:
不再提醒
找回密码注册新用户
>家庭教育>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第一部分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教育孩子的九大良机(3)
教育孩子的九大良机(3)
妈妈发现8岁的孩子在接受他人礼物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就微笑地对孩子说:“贝贝,你好像忘记说什么了?”贝贝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说什么,这时,妈妈对客人说:“谢谢您送礼物给贝贝,我代贝贝谢谢您!”
贝贝听了妈妈的话,意识到自己没有礼貌,于是很不好意思地说:“贝贝也谢谢阿姨!”接着在妈妈的示意下,贝贝又对客人说:“阿姨,您热不热,我去给您拿杯饮料。”说着便去准备了,俨然一个“小大人”的样子。
时机六:孩子对某些事物有浓厚兴趣的时候
妈妈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孩子对某一事物特别有兴趣,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抓住孩子兴趣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这样做,说不定就会激发出孩子某一方面的智慧火花,引导孩子沿着自己的兴趣走向成功。
大双和小双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14岁考入大学,19岁攻读航天博士,22岁参与国家863课题研究。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其父母抓住了他们的“闪光点”,从兴趣入手,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例如,“二双”的父母从哥俩用铁丝去探电源插座是否有电开始,发现了孩子对家用电器的浓厚兴趣。从此以后,父母用心去保护和支持孩子的这种兴趣和爱好,“纵容”孩子把家电当“玩具”,拆家里的收音机给孩子做试验,鼓励孩子在修水龙头、马桶中练习动手能力,等等。结果,哥俩小小年纪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电器医生”,并一步一步成长为航天奇才。
时机七:就餐时
许多妈妈都有这样的感受,平常工作忙,几乎挤不出时间来教育孩子,于是一日三餐就成了教育孩子的一个好时机。如此一来,只要一到吃饭时间,家长便开始问功课、查成绩、讲孩子过错,常常弄得孩子愁眉苦脸、哭哭啼啼,使就餐笼罩在一种不愉快的紧张气氛中。
“我不喜欢在家里吃饭,一上饭桌,妈妈就问这问那。”
“妈妈老问我考试分数,还说考不到90分就不给我买好吃的。奶奶就不说我,我还是愿意在奶奶家吃饭。”
“吃饭的时候,妈妈总是说我不喜欢的话题,因此,我每次都吃的特别快,不给妈妈说我的机会。”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指出,“餐桌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抑和情绪低落,使父母和孩子隔阂加深,从而导致孩子不亲父母的尴尬局面。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餐桌上不能教育孩子。其实,吃饭时,妈妈完全可以教孩子认一认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告诉孩子这些菜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烧熟了后又是什么样子,并让孩子记住它们的名字。这样,一边吃东西一边学习,孩子会吃得更香。
其实,餐桌虽小但意义重大。家长如果能够营造一个愉快、舒适的进餐环境,就等于搭建了一个和孩子良好沟通的桥梁。在愉快的环境当中,孩子有发表自己“高见”和“新闻”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还有利于活跃进餐的心理气氛。
时机八:当老师来家访时
大多孩子最怕老师上门,因为,他的在校表现就会暴露出来,同时,孩子更怕妈妈将他在家的所作所为告知老师。因此,妈妈应懂得孩子的心理,在老师家访时,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提出希望的口气间接地说出孩子的缺点以让老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