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儿童资源网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让孩子做家务,毕竟会占用他玩的时间,孩子往往会觉得不太情愿。为了让孩子更加乐于做家务劳动,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不要在孩子正兴高采烈或聚精会神地做某件事时让孩子做家务;
  (2)不要一次性给孩子太多的活,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
  (3)不要经常用恐吓或者惩罚的手段强迫孩子做家务;
  (4)不要只用金钱来引诱孩子做家务,而忽略了孩子有责任有义务做家务;
  (5)不要允许孩子在做家务活的时候拖拖拉拉,养成不好的习惯。
  建议五:运用方法“强迫”孩子劳动。
  当孩子不愿意劳动时,父母绝不能姑息迁就,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参加劳动。如果孩子不愿听父母的话,就是不愿干活,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父母发挥自己的智慧了。
  美国有一位叫格蕾·施吕特的妈妈,她养育了四个8~1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终日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就是不肯帮妈妈干活,甚至连做功课也提不起劲,每天需要爸爸妈妈不断地呵斥才会勉强去做。终于有一天,这位妈妈决定治治这些孩子。
  那天,孩子们发现,妈妈在门前竖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妈妈罢工。”孩子们觉得很奇怪,于是去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说:“我每天要工作,还要给你们做饭、洗衣服,但是,你们并不觉得妈妈做的这些事很重要,从不肯帮助妈妈来做,甚至自己的功课都要妈妈来催,妈妈觉得很累。从今天开始,妈妈要罢工了,我不再为你们做家务活了,你们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要吃什么都自己去做吧!”
  妈妈说到做到,真的不再为孩子们做家务。这时,孩子们才发现,劳动是多么的重要。格蕾·施吕特说:“孩子们终于明白,他们除了看电视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们开始懂得用脑子想事情,开始看书、做作业和做家务活。”
  我们并不提倡父母学习这位妈妈的方法,但是,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们必须劳动,不管他愿不愿意,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会不断自我萎缩直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幸福的。
  做事的习惯
  第13种习惯珍惜时间(1)
  孩子的时间观念并不强,他们往往不能按问题的主次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而是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结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处理许多事情。
  因此,在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时,父母应该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让孩子正确认识时间的价值。
  让孩子正确认识时间的价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告诉孩子时间是最宝贵的,不要浪费时间;
  (2)告诉孩子时间是永不停留的,应该及时抓住时间;
  (3)告诉孩子时间是神圣的,不要故意浪费时间,否则会受到时间的惩罚。
  建议二:作息有规律。
  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情;做事总是杂乱无章,缺乏条理。这时候,父母如果不加注意,就会让孩子养成“拖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这种坏习惯会根深蒂固。
  时间对孩子来说非常抽象,所以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但是,父母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时间观念的前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