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最容易犯的十大错误
不论什么时候,父母都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敢于大胆地设想、敢于创新。
5)把学校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标。
现在的孩子问题越来越多,于是家长便把孩子的种种问题的根源追溯到学校,认为是学校没有管好,认为是老师没有教好。不可否认的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问题。
有的家长可能不认同,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孩子是一棵树,那么树冠则是孩子的智能系统,是所有有形能力的集结,如数学、语文、历史、电脑知识等等,这一部分毫无疑问是学校负责教给孩子的。而树干则是上帝给他的,只要你按人的规律给他吃东西,他就会生长;树根则是他的生命之本,是他的素质系统,包括自信、自尊、进取、好习惯等等,而这一切99%是需要父母给的,他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爱、信任、鼓励、表扬、平等才能成长的。
试想,如果一棵树发生了问题,是他是树冠、树干还是树根发生了问题呢?如果一个充满自信,有着坚定意志、极强的进取心和自尊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是学习不好,会不听话吗?
现在,家长普遍认为“成绩至上”,对孩子其他方面却关注不足。上海市某学校进行的调查显示,65%的家长最关心学习成绩,其次才是“思想品德”,占37%,而对学生行为习惯、个性特长、心理素质、交往能力等关注少之又少。83%的家长认为“好孩子”的首选标准是“学习好”。
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6)认为早起很好。 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有人说,小孩子“睡一睡就长一长”;也有美国最新的科学研究报告表明,孩子小时候睡眠不足或睡眠习惯不良,长大后有可能成为“问题少年”。早睡早起,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及智力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并且对于正在迅速成长的孩子来说,爸妈如只是一味要求孩子早起而没有确保其足够的睡眠时间,绝对是对健康有害的。
7) 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事,应该把时间拿来学习。
现在很多的家长的普遍做法是只要孩子学习,其它的事别管,等他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其实,这是对孩子教育极不负责任的,如果孩子从小不被引导去理解别人,关爱别人,长大后会成为生活的旁者,我行我素,极易与周边人无法和谐相处,或与社会无法和谐。
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在家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可能是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长大以后比较不容易有挫折。或者比较能面对挫折。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剥夺了一切孩子做家事的机会。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学习分担责任,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教养出一个个只会解几何数学(又解不好)的“傻孩子。”中国父母应该让子女充分分担力所能及的家事。
8) 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和孩子一起欢笑: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要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地看待事物。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完全不知道。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赶,都是高考。实在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什么。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缺乏轻松和幽默感的气氛下,一个小挫折就会引爆冲突。
9) 认为父母的爱可以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在这里我讲一个故事,一个单亲妈妈,儿子三岁是失去了爱人,虽然条件优秀,但为了孩子不受气,便没有再婚,而是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把一切能代孩子做的事都做了,甚至孩子上高中离开县城,母亲把原来很好的工作辞了,到孩子上学的学校附近修鞋,天天看着儿子,怕他学坏,怕他在需要自己的时候找不着自己;高中毕业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这位“可敬的母亲又随来到儿子上大学的学校当了一名清洁工。最后的结果是儿子犯罪被判了刑。进了监狱的孩子却拒绝母亲的探视,而是传来一张纸条“我觉得现在是我活的最轻松的时刻,我终于不用天天面对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