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你的孩子这么脆弱

儿童资源网

谁让你的孩子这么脆弱


  分析:给孩子设置一道难题、制订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计划、参与一次有难度的运动,等等。这些“目标”的提出,往往需要花费孩子许多时间和力气,尤其是体育运动,如长跑、越野、爬山、引体向上等,最能考验孩子的意志力和承受力。因此,日常生活中,不妨循序渐进地多给孩子提些有难度的“目标”,以此磨练和提高孩子的意志力。
  ◎“故事”训练,给孩子找到效仿的正面榜样
  孩子遭受挫折、感觉失落时,可以查找中外历史名人的抗挫故事,有针对性地讲给孩子听。比如历史学家司马迁遭受严重迫害后,还能忍辱负重写出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海伦·凯勒虽然眼瞎耳聋,但却能发奋图强,成为世界知名的作家;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幼年命运曲折,遭遇了许多失败和打击,但他们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最终建立丰功伟绩。这些人物,都是孩子值得积极效仿的榜样。
  总之,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认知上,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情感上,让孩子切身体验挫折,消除他的恐惧心理;在行为上,教会孩子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从而使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勇敢坚强的人。
  提醒:挫折教育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适度和适量原则:在孩子的挫折教育中,设置的挫折情境必须有一定难度,能让孩子产生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产生自卑感,从而彻底否定自己。所以,难度应该是基于孩子的能力,孩子通过一定努力就能完成的。同时,孩子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否则会损伤其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事后说明原则:挫折教育的根本在于让孩子明白生活的真相,应在事后跟孩子说明,让他遭受挫折不是为了打击他,而只是要让他明白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要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最终就能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同伴交流原则:在同伴的交流活动中,孩子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玩具用品争夺、观点争吵、游戏主导权的争夺等,这些经历必然使他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观点:家长,你需要减少包办代替、降低期望值
  随着近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越来越普遍化的“四二一”结构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得到来自两代人几近完美的照顾。孩子在家长的包办代替下,实践能力没有机会获得良性发展,“自我负责”的意识也难以培养起来,却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为只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都能一帆风顺地实现。另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孩子样样全能、次次最优,使得孩子从小就定位要做“人上人”,事事争强好胜,赢得起输不起。这种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和非现实心态,使孩子在面对现实竞争、不能事事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出现颓废、自杀等极端化的表现。因此,孩子脆弱心理和抗挫能力差的产生,根源在于家长的过分包办代替与过高期望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和落差。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想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父母必须尽可能减少对他的包办代替,降低期望值,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美国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过:有着幸福童年的人,往往就会有不幸的成年。太顺利的幼年成长经历和舒适的生活环境,都容易导致孩子养成骄纵懒惰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长大后更会因不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而痛苦不堪。今天我们倡导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能够亲自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使他不仅能在生活中得到快乐,而且也能在挫折中勇敢地站起来,战胜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孩子在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自若、始终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