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失败人生的三大恶教
㈠ 听话
“乖宝宝”“听话,做个好孩子”是所有父母与老师的愿望,在中国传统教育上,“听话”成了“一条鞭法”,“听话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国粹。在小农经济时代,求得生活安稳,不惹是生非,乖乖地长大,乖乖地做一个老实人就可以了。在那个时代确实不需要自我意识,不需要创新意识,不需要民主意识,只需要绝对服从,“只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孩子的直觉非常敏感,最能理解母亲的要求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应答,听话是正面说法,反过来说就是丧失自我,从心理发育上其实就是在继承母亲的一切缺点,其结果是空虚、无聊、依赖。如果儿童既要适应母亲又要适应父亲的话,那么小孩就在无所适从的扭曲、矛盾中长大,这一切都隐藏得非常深,父母永远都不知道,直到孩子平庸、无能、出问题时,还奇怪孩子小时候很聪明的很听话的。
全国性的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发现,在被看作“听话”的孩子中,自述胆小的占34.3%,不爱提问的为38.8%,对创造发明不感兴趣的为27.5%。淘气是儿童的天性,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是人格意识的基本表现。“听话”不是没有问题,也不仅仅是怕惩罚不敢提出反抗,而是因为儿童没有一点私心地爱他们的父母,百分百地尊重父母的权威,他们不想因为自己做了父母不喜欢的事而伤害父母,父母应该主动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不让孩子压抑自己,“乖乖生”出问题或自杀的比例远高于淘气的学生。所以我说,不存在“好孩子”“坏孩子”,只存在“个性的孩子”,如果毫无特色,那就等着平庸。
孩子不听话有其心理意义,无理取闹的发生毕竟少。
1、从心理成长上看,“不听话”是孩子独立性的需要,是自主意识发展的表现。3、4岁时是第一反抗期,在具体动作活动上“我自己来”。青春期是第二反抗期,要求全面的人格独立。
2、从心理健康上看,孩子在不愿意时,能把想法用情绪、用行动表达出来,这是维持自身心理平衡的需要,当他完全听话时并不表明他愿意,只是表明他开始进入压抑。
3、如果能“犟嘴”,那就更健康,表明他在作更高层次的探索,即我个人的心理强度到底有多大?外界的权威到底又是个什么东西?“争辩”是应付冲突的训练,“抗旨”是有目的的寻找自己能力的极限,许多人一辈子都接触不到自己的底,摸不到自己的边,他们是悬空的,他们一辈子与焦虑与恐惧打交道。
4、为什么孩子要听父母的号令,事事都要经父母的同意呢?在心理学上一个寻求赞许的人无异于在向他人表明——“你的看法比我自己的看法更加重要”。长此以往,一个孩子会成为什么?一个外界控制型的机器人,一只等待号令的木偶而已!
㈡ 打骂
打骂和溺爱是听话教育的变种——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为维持权威实施打骂或者放弃权威我听你的。
经常受打骂、受喝斥的孩子,永远享受不到宁静的心境,他的神经系统永远是紧张的,他的激素系统总是在失衡状态,表现在外部就是孩子食欲不强,多梦易惊,不能集中注意力,易怒易躁,喜欢打骂人,可以说睡眠、进食、智力、情绪都处于极大的破坏、摧残状态,本该灿烂的内心体验变得黑暗一片。
“三纲五常”的传统赋予了父母可笑的奴仆式的权威,现在民主了,讲人性了,讲法律了,于是《儿童保护法》出台了儿童保护法,这是所有法律中最可笑的法律。法律讲的是尺度,不到极端能绳之以法吗?经年累月的打骂过程能绳之以法吗?他们剥夺了孩子自由表达的权利——成长的权利,这能绳之以法吗?以成人的残酷去折磨一株柔弱的树苗,这样的父母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