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怎样当父亲
当孩子们在学业上遇到困难和发生疑问时,梁启超总是不断地帮助释疑解惑,引导他们战胜困难,继续前进。梁思成一度怀疑美国死板仿古的教学方法,担心自己学不到设计方法而成为画匠。1927年2月16日,梁启超写信教导他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信中说:“你觉得自己的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喜欢极了。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现。规矩不过是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况且凡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及与附带学问的帮助。中国先辈屡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怀,至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今年内尚非其时也。”
梁启超很讲究学以致用,重视培养子女的实践能力。他鼓励思成夫妇学成以后要“行万里路”,到欧洲游历、考察其建筑风格和人文习俗。这次欧洲之行为思成夫妇此后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建国之初梁思成、林徽音就成为清华大学的一级教授,在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中国建筑史等方面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三
梁启超不仅注意对子女们进行知识教育,还十分注重对他们进行道德培养,要他们热爱生活,保持节俭,并注意择友。他希望思成乐观多趣,在1927年8月29 日的信中说:“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使在家庭里头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了不少了。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远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了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还是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他告诫思顺夫妇人生贵在吃苦。“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实何止乱世为然)。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也就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他教导思忠不要消磨志气。“一个人若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样会消磨志气。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过过不少,舒服日子也经过不少,老是那样子,到底意气消磨了没有?”
梁启超一生千变万化,但爱国之心永远不变,“又先生四十年之中,脑中绝未忘一个‘国’字……”为子女们做了最好的楷模。作为一个爱国思想家,梁启超还竭力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日本时,他每天晚上让孩子们围坐在小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孩子们长大进学校后,梁启超从不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对留学国外的孩子学成回国做什么,都有细致的考虑。他要思成在美国学习结束后,再到欧洲学一年回国,并建议回国后的思成到东北大学工作。他同意思永的要求在美学习考古期间,回国实践一年再出国继续学,以便将国外新考古方法运用到中国。他要思庄学生物学和图书馆学,回国后和思永一起当他的助手。他要思忠在美国陆军学校读完后回国入黄埔军校。他请谢国桢做家庭教师,教思达、思懿、思宁念中文,以便将来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