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妈妈:没有得到你的允许吗?怪不得你这么生气呢!
安妮塔的妈妈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她知道,如果她想帮助女儿消除怒气,就必须带着理解和同情跟她说话。
还有一个例子:九岁的杰弗里从学校回来,看上去很不开心,他抱怨说:“老师让我们的日子很难过。”
妈妈:你看上去很累。
杰弗里:两个孩子在图书馆里吵闹,她不知道是哪两个,于是就罚我们所有的人站在大厅,几乎站了一天。
妈妈:全班同学一天不上课,就那么静静地站在大厅里?怪不得你看上去那么累了。
杰弗里:但是我跟她说了,我说:“琼斯小姐,我相信你能找到吵闹的那两个学生,所以你不用惩罚我们所有的人。
妈妈:天哪,一个九岁的孩子来帮助老师认识到,因为少数人的行为不端而惩罚全班的人是不公平的!
杰弗里:我没有帮上什么忙,不过至少她笑了,那是今天她头一次笑。
妈妈:嗯,你没有让她改变主意,不过你确实改变了她的情绪。
通过聆听、尊重儿子的感觉,承认他的想法,并且对他试图解决问题的努力表示赞赏,杰弗里的妈妈就这样帮助儿子平息了怒气。
我们怎样知道孩子的心情呢?我们应该看着他们,听他们说话,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情感经历。我们知道孩子在人前感到羞愧时的感觉,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理解他们的感受。下面的任何表达都会起到作用:
“那一定非常尴尬。”
“那一定让你很生气。”
“那个时候你一定很恨老师。”
“那一定很伤你的心。”
“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
但是,不幸的是,当遇到孩子行为不当时,家长往往意识不到是因为不安的情绪导致了那样的行为。在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
十二岁的本的妈妈讲述道:“昨天我下班回到家,还没来得及脱掉外衣,我的儿子,本,就从他的卧室里冲出来,开始向我抱怨他的老师:‘她布置的家庭作业太多了,我一年也做不完,我怎么可能在明天早上之前写完这首诗呢?我还有上个星期的一篇短文没有完成呢,她今天朝我高声嚷嚷,她一定恨死我了!’
“我马上失去冷静,冲他喊道:‘我的老板和你的老师一样可恶,但是你听到我抱怨了吗?怪不得老师冲你喊,你从来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你就是懒,不要再抱怨了,赶紧开始做作业,不然你一定会不及格。’”
“你发完火之后发生了什么?”我问道。
“唔,我儿子怒气冲冲地上楼去了自己的房间,锁上门,不肯下来吃晚饭。”
“那么你感觉如何呢?”我问。
“糟透了,整个晚上都被毁掉了,每个人都很烦躁,气氛很压抑,我觉得很内疚,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你觉得你儿子会怎么想?”我又问。
“可能很生我的气吧,害怕老师,沮丧,无望,心烦,无法集中精神。我对他没什么帮助,但是当他抱怨而不愿意负责任时,我就受不了。”
本原本可以说出他的感觉,而不是抱怨,那么这件不愉快的事就可以避免了。他可以这么说:“妈妈,我害怕明天去学校,我必须完成一首诗和一篇短文,但是我很心烦,无法集中精神。”他的妈妈可以同情她的儿子,承认他的困境,她可以带着情绪地咕哝一声,然后说:“唔,你担心明天早上之前写不完一首诗和一篇短文,怪不得你觉得着急呢。”
但是,不幸的是,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