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
书中的“小豆豆”,是一个因为淘气,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在以前的学校里,她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老师罚站,隔壁般的老师后来回忆说:“几乎每天都看到你(彻子)站在走廊里。而且,当我走过时,彻子总要叫住我,问:‘老师,我被罚站了,为什么呢’、‘我做了什么坏事了吗’。”幸运的是,小豆豆有一位理解她的妈妈,当小豆豆被退学时,她并没有加以责备,而是深深地担心,女儿会因此受到伤害。为此,妈妈将小豆豆送进了巴学园,一所用电车当教室的特殊的学校。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先生相信“孩子们的梦想比老式的计划,要大的多”,他给了小豆豆充分的空间,让她顺其自然地成长。
小豆豆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一位女高中生从少年管教所来信说,“如果我有一位像小豆豆的妈妈那样的母亲,或者遇到像小林校长先生那样的老师,也许就不会到这个地方来了……”
我们很难为“教育”下一个定义。字典的意思是,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那么,所谓的“要求”又是什么呢?如果一个学校不能为“这么活泼有礼貌、诚实又快乐”的小豆豆提供健康成长的机会,它的教育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吗?而其他没有被退学的孩子中,真的没有像小豆豆这样的孩子吗?还是这些孩子的梦想被扼杀于无形之中了呢?谁该对那些没有顺利渡过成长危机、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负责?
谁能决定小公主的未来
19世纪末的美国,有一个爱跳舞的小姑娘,她的家庭非常贫困,但母亲发现了她的舞蹈天赋,就筹了一笔费用,送她去正规的舞蹈学校上学。
然而,小姑娘刚学了3次就不肯去学校了。她认为那种站在脚尖上的舞蹈不但不美,而且有悖于自然。这种舞蹈根本不是她想要的舞蹈。
母亲听了小姑娘的解释,半晌没有说话。虽然这花去了她一笔不小的生活费,母亲还是决定尊重女儿的意愿。她说:“如果你认为只有自己的舞蹈才能真正体现自己,那么就勇敢地跳下去吧。孩子,自由地表现艺术的真理,也是生活的真理。”
在母亲的支持下,小姑娘开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艺术。她突破了古典舞蹈的刻板教条,用自由飘逸、浪漫不拘、充满生命力和灵魂的舞姿,重新激发了观众对舞蹈的激情与热爱,从而创立了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现代舞派。她就是被称为“世界现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邓肯。
与邓肯一样很早就展露自己独特风格的女孩不在少数,但其中的大部分都被教化转换了筋骨。她们摒弃了自己对梦想的独特追求,转而踏上那些所谓规范的道路。“你是女孩,就应该……”这样的教育让一部分女孩屈服,进而失去自我;却让另一部分女孩走向反抗。女孩们失去了什么?
——“我想要这样的声音。”杰奎琳?杜?普瑞,世界最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当她5岁时从收音机里听到大提琴的声音时这样说。是的,女孩们失去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失去了倾听这种声音的能力,失去了听取这种声音的勇气,她们刻意地逃避自己的真实意图,力求与现实世界接轨,她们遵循那些条条框框,听从他人的智慧,最后却在教化的丛林中迷失了自我。
小豆豆是幸运的。邓肯也是幸运的。邓肯后来回忆说:“我母亲给了我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让我学会真正的生活,勇敢地追求艺术。……现在有很多为人父母的,还不知道他们所给予儿女的教育,足以使儿女走入平凡之途,丧失创造美好事物的机会。”
也许有的家长会反问:“照这么说,我们应该让女孩做她想做的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