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有一位父亲的做法很值得家长们学习。这位父亲每天花1小时陪孩子学习。在这段时间内,父亲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做作业时,父亲就阅读书籍。并且,父亲允许孩子在做作业时有不懂的问题请教父亲。久而久之,父亲不在的时候,孩子也会定时学习,并且非常专心。可见,只有父母尽力排除使孩子分心的因素,孩子才会集中精力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建议二: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一般来说,老师和父母严格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作业,孩子会集中精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认真完成作业,然后让孩子适度地放松。根据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注意力稳定时间是不一样的,5-10岁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达20分钟;10-12岁的孩子能集中25分钟;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半小时以上。硬是要让一个10岁的孩子60分钟坐在那里去专注地完成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要求孩子在相应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力争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如果孩子的作业量超过了孩子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应该让孩子分割作业,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能够使孩子的学习有张有弛,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中途休息,长时间地让孩子做作业,甚至在孩子的旁边唠叨没完,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注意力自然也不能集中。
研究表明,开始学习的头几分钟,一般效率较低,随后上升,15分钟后达到顶点。根据这一规律,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做较复杂的作业,除此之外,还可使口头作业与书写作业相互交替。
建议三:给孩子玩的时间。 8岁的小刚最近非常苦恼。原来,小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爸爸对他的管教就严格多了。由于一年级的功课较少,而且很简单,许多都是小刚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的,因此,小刚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做得很快,也不怎么出错。可是,爸爸却不这么想。每当小刚做完作业要出去玩的时候,总被爸爸一把抓住:“又要去玩了!作业做完了没有?”爸爸严厉的训斥让小刚很生气,他大声地叫道:“当然做完了,不信你看!”小刚把自己的作业递给了爸爸,但是爸爸并不看,他拿起作业本对小刚说:“这么多题目你一下就做完了?肯定会有许多错误,你好好检查一遍,半小时后再给我检查!”半个小时过去了,小刚根本没有检查他的作业,他认为自己做的肯定是对的。结果,爸爸检查的时候发现小刚在抄答案的时候居然把7抄成了2! 爸爸生气地一把拽过小刚说:“你看看!这叫做好了?只知道图快,只知道玩!给我重抄一遍!”于是,小刚每天玩的时间就这样给剥夺了。这种情形经常发生在每个家庭里,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固定在书桌上认真学习,而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越好。事实上,玩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的天性没有得到满足时,他是不可能专注地做其他事情的。事实证明,小刚在以后的日子中,慢慢学会了有意拖延时间,读书、做功课的时间故意拖得很长。明明半小时能够完成的功课,他要花上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为了取悦父母,他学会了在学习时走神、发呆、玩铅笔等。事实上,家长们也许误解了专注的含义,专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必须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于孩子来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好事。
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盖茨就非常重视给孩子一定的游戏时间。他平时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因此,就让比尔·盖茨的外祖母陪他一起做游戏,尤其是做一些智力游戏,如下跳棋、打桥牌等。玩游戏时,外祖母总是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还常常为比尔下了一步好棋而拍手叫好。这些游戏都极大地激发了比尔·盖茨的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