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给父母们的50个忠告》

儿童资源网

周弘《给父母们的50个忠告》


  “明包暗,暗包明”还指父母在批评帮助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看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先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爱他的,是为他好,再指出孩子的缺点。也就是说先赏识,后批评。这样的过程才是科学的,合乎孩子心理规律的。
  忠告33
  换个角度看孩子
  父母其实是是放大的孩子,孩子其实是缩小的大人,换个角度看孩子。
  教育孩子心态决定看法,思路决定出路。
  一座破庙,小和尚们都说不好看。只有一休和尚把头伸到裤裆下面,倒着看:“很好看啊!”几个小和尚倒过来一试:果然好看。老和尚发现了很恼火,把他们赶走了。见没人,老和尚也忍不住也把头伸到裤裆下看,咦真是好看了!
  好多父母教育孩子之所以有问题,只是一念之差。
  为什么父母教得那么痛苦呢?倒过来,看到本质,也就那么简单。真理和谬论只有一步之遥,需要把思维“倒过来”。
  很多优秀的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塌糊涂。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父母一旦对自己的孩子太爱了,就容易失态,失去了平常心。现在提出一种“换子教学”就是倡导自己教别人的孩子,就能保持平常心了。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把你的孩子看成是人类的孩子,是万物之灵。做父母的要尊重他,而不是改造他。想到这点,就能“跳出去”了。
  忠告34
  把孩子看作小大人
  不要以为孩子小,要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他;不要以为孩子大,要像保护婴儿一样保护他。
  父母为什么不能和孩子做好朋友?是父母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拉大了。父母总认为:我们吃的盐比你的饭还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夸大这种差异,就和孩子产生了距离。其实成人只不过是放大的孩子,孩子只不过是缩小一点的大人。父母最多只比孩子大二三十岁,又有多少区别呢?本质是相通的。我们一旦把自己太当大人,把孩子太当孩子,和孩子就不够朋友了。既不要孩子仰视大人,父母也不要俯视孩子,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平视。生命之间能沟通了,教育就活了。
  陶行知的《小孩之歌》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人人都说孩子小,
  其实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你比孩子还要小。
  忠告35
  千万不要把孩子当私有财产
  孩子是生命之火的儿女,并不属于你。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小诗: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来到人世,
  却不是你的的化身,
  他们整天和你生活在一起,
  但并不属于你。
  我读这首诗的时候,泪流满面。父母一旦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时,就会要打就打,要骂就骂,随心所欲。如果父母读懂这首诗的意境,就不会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当作人类的孩子来对待,就可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功利心态,按规律教育孩子。
  只有将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看,不是作为自己的附属品,才可以使孩子的人格受尊重!
  忠告36
  好心情,好人生
  与幸福有约的孩子,必然与成功有缘
  孩子有了好心情,就会有好人生。
  教育最终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最好的体现是孩子快乐地成长。而孩子的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心态。如果父母是快乐的,他们的快乐会传染给孩子。如果父母自己整天愁眉苦脸,孩子如何能笑逐颜开呢?
  让孩子快乐很简单,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情。
  关注孩子的心情,就要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庄稼绿油油的,丰收已在望了。孩子的学习状态好,成绩肯定好。父母要像关注孩子的身体一样关注孩子的心情。孩子的无形生命舒展了,他的无形生命就能承受更多的风风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