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这样一种孩子:害羞、胆怯、孤僻、沉静、性情懦弱,老师称之为“不合群”。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家长忽略了最初的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开始走路的宝宝,都会对小朋友发生兴趣,愿意和人亲近,但还不能很融洽地在一起游戏,基本上是各玩各的。但最初的交往能力就应从此刻开始培养,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当宝宝能走路时,要给他创造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可以每星期带他去几次商店,有可能的话,每天都可以带他到有孩子玩的地方去。宝宝虽不能同别的孩子一起玩,但他却愿意看着,他可能会站在很近的地方盯着看,或很严肃地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别人,然后又拿回来。到2-3岁时,宝宝就会同别的孩子一起玩得很开心。
二、帮助孩子结交玩伴,鼓励他们交往,并给予他自由选择玩伴的权力。父母可以经常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让他们一起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宝宝与同伴交往的习惯。即使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闹纠纷,家长也不要强把孩子拽回家,更不要骂孩子“草包”、“笨蛋”。最好的方法是从中调停,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矛盾,友好相处。
三、孩子最初的交往会出现一些不友好的态度,如说,“不要你到我家里来”,或双手将小朋友推出去,或者抢夺别人手中的玩具,或一大堆玩具自己一个人霸占,不愿分给别人。这些不良态度,有的是受成人影响的结果。如成人间不礼貌的训斥、吵架就会传染孩子。有时,成人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哈!咱孩子会打人呢!好!打得好!”,“我不喜欢你,我喜欢小妹妹”,“别哭,他打了你吗?好!我马上去打他”,“快收起来,隔壁小弟弟要来抢你的了!”这些做法只会引发孩子的嫉妒、自私自利、贪心心理。成人应从正面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谦让、容忍、礼貌等行为,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很多父母整天担心这担心那,怕孩子在外面不小心摔了,怕孩子在外面与人闹纠纷吃亏,怕在外面学坏等,不给孩子社会交往的机会,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或院子里独自玩耍。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逐渐失去了天真活泼的性格,这是不可取的。
学会说“不”是孩子成长的标志
反抗是孩子正在顺利成长的标志。在两岁前后便开始动不动就说:“不。”便意味着孩子即将进入第一反抗期了。这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欧美等国家就非常重视孩子说“NO”。很多妈妈会为孩子学会说:“No”而感到高兴,只有在反抗期里不会反抗的孩子才是令人担心的孩子。
令人遗憾的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周围中大多数的父母一遇到孩子反抗就来火:“怎么能对父母这样。”、“小小年纪就这样将来还得了”.....
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想自己来做事情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无论是吃饭还是穿衣都想要自己一个人来完成,常常拒绝妈妈的帮助,动不动就说:“不。”这时,妈妈还会觉得孩子变得非常难对付,甚至觉得孩子变得真任性。实际上,孩子的这种表现正体现了孩子想自己独立行事的意欲。
面对孩子的反抗,父母不要与之对抗,更不要训斥他,而要巧妙地应付过去。
有时自己想做又做不好的时候,孩子会过来向妈妈求教。这时可以稍微帮他,然后说“下面的就自己试试看吧”,引导他向困难挑战。成功了后,再表扬他:“瞧,自己一个人会做了吧。”这样孩子对做事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抱着宽松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孩子会自然地度过第一反抗期的。
但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完全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就会变成一个自私的人。比如当孩子吵着想要自己吃饭、穿衣等等时候,这是建立在自发性基础上的自我主张,只需放手让他做就行了。而对“想要买玩具”、“还想要吃点心”这样的物质要求,就必须加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