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权干预他的世界观
所有的一切,都有人安排得妥妥当当;所有的事情,都有人预先为其准备好。孩子根本不会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在这样的状态下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能够独立地面对世界?
很多父母向人诉苦:管好孩子真的太难,他们一刻也不敢疏忽离开。只要让他独自去做什么事,他肯定会出问题。这样说的父母,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这和大人的教育方式有没有关系?
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个“独立成长论”,她认为独立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聚力量。做父母的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就应该摒弃那种事事帮他做好的方式。那样做虽然为孩子提供了比较优越、舒服的环境,却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要知道,依赖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掉。
只是,母后说的没错,他云 ,负屃王膝下最得宠的儿子,没人会允许他与雪球在一起。就算爱得再深、恋得再浓,他终是要负她的,他和她终是无缘的牵绊。趁着还早,长痛不如短痛,还是断了罢,断了罢……云 低着头紧紧地按着胸口,忍着那一波波的痛楚,咬紧牙关对自己说,如今唯有断才是对的。罢了,断了!
“要如何,父王才会不杀她?”云 再抬头时,眼中已是一片清明,脸上重新恢复了先前的平静和淡泊。云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又何尝不想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幸福,只是王者向来是孤独和薄情的,她宁愿 儿还是以前的那个 儿,不会动情便不会痛、始终冷漠才不会悲。
“儿放弃,如此父王可会放过她?”云 见母后没有回他,便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另一厢】
“可有名字?”云璇见云 走了,便站于大殿之上冷冷地打量了一番底下那只看似普通实则也普通的白色垂耳兔,淡淡地开口问道。
雪球不知眼前这个负屃王究竟有何事要单独与她说,她甚至还不知自己已经吸收了七色莲子赋予她的灵气和福泽,只是宫殿中流转的肃穆气氛,让她也有些不由自主的小紧张。
“回陛下,叫雪球,云 主人给取的。”主人在哪啊,雪球真的好想你啊,你爹爹看起来好凶……
“倒也诚实, 儿平时待你如何?”负屃王继续问道,脸上没有表情,也无法揣测出此时他心里的真实想法。
待自己如何?雪球想了想,虽不明白这位王为什么这么问,但想想云景平时待自己,也就是自己养的小宠物般,如是回答道:“主人待雪球就像待自家的宠物,很好啊!”
“那我问你,你可有喜欢的东西?”云璇看着雪球一脸茫然的诚实,之前的担心稍许平缓,看来这只名为雪球的兔子虽为天所庇佑,但还未开窍,于是他也换了一个不相干的问题,想再探探她的底。
“自然是喜欢吃。”身为动物,就算是高等动物,也都离不开吃这一个字。雪球这般想着,便也这般回答了。
“呵呵,怪不得 儿会带你来此地了。那我再问你,你可喜欢 儿?”
“喜欢啊,陛下。”雪球刚一说完,云璇双眸蓦地缩紧,眼看着手指间有道白光险险的透了出来。
“宠物当然喜欢自己的主人啊?”雪球顿了顿,这才将后一句话说了出来,心里不禁暗暗得意自己的回答,瞧,自己这个宠物当得多么称职。
云璇愣了愣,轻轻一叹,收回了手中欲发的法术,转而对着殿门外朗声道:“ 儿,你可听清楚了?为父大致明白了,你将她带回去吧。” 原来,刚刚云婉已传音给他,告诉了他云 的决意。那再为难这只兔子,便是他小鸡肚肠了。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就应该事事听从自己的安排。这种观点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前面说过,正常的小孩在很小的时候智力水平就几乎和成年人一样。所以,孩子们应该拥有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拥有自己的想法,拥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权利。
其实,孩子并不像成年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有些父母骄傲于自己的孩子听话,从不惹是生非,不给自己添麻烦。父母这种骄傲的背后,牺牲了孩子很多心灵上独立成长的机会。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原本很听话的儿童突然做出一件十分出格的错事,让做父母的措手不及。这些事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做父母的对孩子根本没有正确关心,他们没有留意孩子真正的想法。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只是表面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世界观,有他们的想法,所以父母在作决定时,最好多听听孩子的意见。更好的方法是,父母可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他们要做的一些事,父母应该相信孩子的判断力。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很多父母在心中赞叹司马光的聪明和机智时,可以想象另一种情形。如果当初司马光的父母在教育他的时候,总是事事都要他小心行事,比如只要看到他碰到什么东西就赶紧大声地说:“你小心点,不要把那个弄坏!”我相信父母用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不会有司马光那种机智。也许,当时他首先想的就是,那缸要是砸破了,到时大人追究起来怎么办?在这样的想法下,即使他想得出来砸缸这种办法,举起石头来也会瞻前顾后,等他下定决心时,也许缸里面的小伙伴已经失去了被救助的机会。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可塑性,意思就是说——孩子的可造就性。一直以来,不光是做父母的,甚至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爱提到这个词。他们片面地曲解了“可塑性”的意思,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以用成人的意志去塑造孩子。于是他们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去为孩子设计未来,并不理会孩子的想法。
也有些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变成那种成人眼中很成功的样子,就如古语中所说的“少年老成”,看上去懂事有礼,像一个小大人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大多做事畏畏缩缩,没有自己的主见。对他们来说,按照大人的意思去做事,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小孩。
这样的教育究竟能够塑造出怎样的人才来,很让人怀疑。想着这样的孩子像木偶傀儡一样,全然没有小孩子应有的朝气,事事听从老师的意见,从来不惹麻烦,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该怎样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更别说这些孩子怎么创新并有所建树了!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一样,树木的天性就是努力伸展自己的枝叶,枝干尽量向天空生长。如果孩子如花园中的树木一样,按照人为的意志去让它们生长成各种形状,那样的树木也许在一些人的眼中是很美,但是相比那些森林中的大树,或者是那些山顶上迎风而立的青松,我认为后者更挺拔、坚强,在遇到风雨的时更有力量。
因此,教育孩子,一定要顺应他们的天性,让孩子能自由自在地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