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四)
井深大说:“走出户外的婴儿,都会惊奇地注视路上的狗或猫儿,对川流不息的来往车辆,也会始终看个不停;看到菜摊上摆放的各色各样的蔬菜,更是瞪大眼睛欣赏。通过这样接受在家中所得不到的新鲜刺激,婴儿的智能也自然会发达起来。”
因此,尽管对婴儿的健康与安全予以最大关注,是父母的责任,但我们也切不可因此而限制了孩子的学习场所。因为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婴儿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更加活泼与健康。注意这个事实,也是做父母的不可忽视的责任与义务。
让孩子亲身体验
父母对于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怀有期盼是很自然的。虽然孩子的未来最终取决于他自己的意志,但是母亲仍可能左右孩子的将来。要让孩子照着父母的期盼发展不难,但是,要给孩子什么环境,让他拥有些什么,也是很重要的。父母究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物?是不求名利的有用之材?还是不修边幅的散漫人士?或是有地位的伟人?一旦目标确定,父母就必须胸怀坚强的意志,努力培育孩子。
只要用心,培育一个智商150的儿童一点也不难。在铃木儿童园地里的儿童,智商平均就达135到150左右,有些甚至高达180。他们在入园以前都是很普通的孩子,学校也并未以提高智商为主要的教育目的,但因方法得当,自然就达到了如此好的效果。
孩子在做什么事的时候眼睛会光辉闪烁?对他说什么的时候他会靠过来?什么时候他会生气勃勃?只要你细心观察就可以知道大概了。在获得这方面的了解后,就可以让他继续朝这方面的兴趣发展了。例如打算让他学小提琴的话,就必须为他营造这方面的环境。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完全没有兴趣,父母却仍一味无理的要求的话,那么父母的意思与孩子所想要做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井深大先生始终主张在这样做的时候,应以母爱为前提。也就是说,你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之前,应首先将母爱灌注到婴儿身上,在此基础上再来谈母亲该抱什么观念来教育孩子。但是若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意思,母亲仍不断强制他的话,绝对是有害的。
现在的幼儿教育主要局限于音乐、绘画或体育方面,但好像还是少了一些什么。幼儿教育应该没有限制,无论什么都可以教,换句话说,就是要让他实际去看、去听。以日本九州幼儿园为例,幼儿园常常带三四岁的儿童去观看村里的祭奠。从庙前老先生的挥拳弄掌、抬轿,到舞狮表演都让孩子观赏。令大人们吃惊的是,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能从头到尾记住祭奠的内容,跟着挥拳弄掌,模仿抬轿,对狮子有兴趣的孩子还会跟着舞狮。想一想,他们只是一些三四岁的儿童呢!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得这么好呢?因为他们实际上看到,而且很直觉地捕捉到这些演出的精华所在。所以老师们根本不必告诉他们必须看什么,只要让他们实际体验就可以了。
后来,老师又带他们去看农夫种田、除草。回来后,他们就在幼儿园旁边为他们开辟的田圃里照着所看的情景做了起来。孩子们会以他们的眼睛详细观察他们有兴趣的事物,对微不足道的小地方也加以注意,并跟着学习。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孩子的真正个性,并配合其个性因材施教。
对于儿童,是主要的还是让他们实际体验,就这一点来看,现在的儿童实在很可怜,周围尽是些华而不实的摆设!
不要“骂惯”孩子
多湖辉曾经研究过各界名人的幼儿时期。他说,没有比不用强制压迫,而给予正当动机的教育,更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而井深大则更进一步认为,以母亲为主的身边所有的人,懂得给予孩子深切的理解和用心,才是幼教的根本。而且自出生到两三岁间的孩子,对外来刺激具有惊人的敏感吸收力,如果每天反复不停地给予同样的刺激,那种刺激就会固定在他们脑中,变成一种“能力”。
这有许许多多可资证明的实例。其中,最佳的例子便是“说国语的儿童”。在此以前,一般人都认为小孩子讲国语是遗传的。事实上是因为一出生就可每天受到大人说国语的刺激。井深大之所以一再强调,在3岁之前尽量多给孩子良好刺激的重要性,原因亦在于此。
反过来说,如在“模式时代”,一再的给予不良刺激,孩子就会养成“坏的能力”。
例如,一个脾气暴躁的妈妈,每当孩子一哭,便发起火来,来叱喝责骂,于是这种刺激就会固定在孩子脑中,很可能培养出孩子挨骂也满不在乎的“能力”。又如母亲倘若每天哼着奇腔怪调的摇篮曲给孩子听,日久之后孩子就会养成了无音感的“能力”;或者每天当着孩子面尽讲父亲的坏话,也会使孩子产生轻蔑爸爸的心态。
许多做母亲的,如此这般地养育子女,到了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却爱发牢骚说:“我这孩子,任你怎么骂都听不懂……”其实,被骂惯了的孩子、五音不全的孩子,或轻蔑父亲的孩子,都不是遗传的,而是母亲“那样教养他”的结果。
须知,起步方向如果错误,当然不可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就算发现了,想要改正轨道,也一日比一日困难,这点,井深大提醒父母们切记在心。
溺爱的危害
常常听说,现在的孩子都很懦弱,井深大本人就曾亲身体验过这一事实,有一次,他被好友本田宗一郎硬拉去担任童子军东京联盟会长,出席该典礼时所发生的事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来自全东京的3500名儿童,皆集合于世田谷的一个运动场。在典礼还未进行到一个小时时,蹲着聆听致词的孩子们,就陆续有人晕倒,而且竟有11名之多。
后来,小学五年级以下的小童子军们也来参加典礼,并举行了“破气球游戏”,即一种自己脚上绑着气球,再去踢对方队伍的气球的游戏。可是,大家只是列队哇哇叫嚷着,大多不想积极地冲入对方的阵地,去多踢破一个气球。看了这种情形,本田和井深大为了要给孩子们“打气”,也加入了这场游戏,而且两人都很专心地在踢球,可是孩子们非但不因此受到刺激,反以一副镇静的表情望着,好像在说:“偌大一个人了,还乐个什么劲!别踢伤了才好。”
当时他想:平常受过严格童子军训练的学童尚且如此,其他未受训练的孩子,就更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在学校运动会上,连50米赛跑都跑不完的孩童也多得是,甚至还有稍一跌倒就骨折,弄得救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的。此外,不会吊单杠、不会跳箱、不会爬竹竿的孩子也不罕见,要是老师想作个示范,他们反而会劝老师:“危险,还是别做的好!”
孩子究竟为何如此胆小懦弱?这样的小孩长大后,能有本事适应这现实而复杂的社会吗?
所谓“志气”,就是“尽量不输于人”的魄力,但是无可避免地,有魄力必有危险。然而,一开始就不与人竞争,凡有危险事就依赖父母兄弟的风气不单在孩子之间盛行,而且蔓延至青壮年。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职业的选择。这种人无论当公务员,还是进了大公司,他主要的目的不是想找一份工作,而是想找一种兴趣作为生活的依托。
井深大认为,所以会有这样的儿童与青壮年人,原因之一就在于幼儿期母亲的态度。在应该严加管教的时候,不严加管教,把教养的责任推给幼儿园与学校,结果培养出胆小懦弱的孩子,自是理所当然了。既然从孩子能够很自然地接受严格管教的时候,就过分像“宝贝”似地把他养大,也就难怪孩子会有“娇生惯养”的心理;而这种“娇生惯养”的心理,到了上幼儿园及小学以后,还会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