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摘记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不能”,把知识当作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其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对于教育来说,这应当也算是一种人文灾难,这决非耸人听闻。
“模糊”的评价之道
有一天,哲学家青蛙遇见了蜈蚣,久久地注视着,心里很纳闷:四条腿走路都那么困难,可蜈蚣居然有成百条腿,它如何行走?这简直是奇迹!蜈蚣是怎么决定先迈哪条腿,然后迈哪条腿,接着再迈哪条腿呢?
于是,青蛙拦住了蜈蚣,问道:“我是个哲学家,但是有个问题我解答不了,你有这么多条腿,是怎么走路的?”
蜈蚣说:“我一直就这么走的,可谁想过呢?现在既然你问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
这一念头第一次进入了蜈蚣的意识。事实上,青蛙是对的——该先迈哪条腿呢?蜈蚣站立了几分钟,动弹不得,蹒跚了几步,终于趴下了。它对青蛙说:“请你再也别问其他蜈蚣这个问题了,我一直都在走路,这根本不成问题,现在你把我害苦了!我动不了了,成百条腿要移动,我该怎么办呢?”
《奥修寓言》中的这个故事引人深思。人的发展之道也一样,是混沌的、模糊的,说严重一点是不容分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意思是说,道是混沌的,先天地而生,虚空宁静,超然独立,永恒不变,是天地的母亲。万事万物的发展均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规律,人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其实我们是无法真正做到准确分析的,就像用电饭煲煮米饭,究竟饭是怎样熟的,我们并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只要到了时间打开盖子就是香喷喷的米饭。如果在过程中,我们总是揭盖,最后打开时,米饭一定已经夹生了。
毫无疑问,所有家长的“唠叨”出发点一定是好的,“唠叨”的内容也是正确的。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唠叨”为什么会导致孩子如此强烈的反抗呢?
因为有了语言,我们的知识传承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持久。同时,语言在教育过程中,又是一把双刃剑,善用者可以入心入骨,不善用者可能引起反感甚至直接消解了教育的内容与意义。
有位妈妈声带出了一点问题,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
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
由于特殊的原因,这位母亲体会到了“沉默”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闭着嘴说话——我们经常说到的“沉默是金”,对教育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要让孩子敞开心灵,教育者自己必须变得柔弱起来
要让孩子敞开心灵,教育者自己必须变得柔弱起来
要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教育者应有一个美德,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柔弱起来。因为,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为什么是柔弱,而不是温柔?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浑身是软的,死了才硬邦邦;草木活着的时候,非常细腻,死了才干枯,所以说,坚硬的东西往往是死了的东西,活着的,反而是柔弱的东西。
对于教育者本身来说,柔弱有两层意思:一是柔软。即放下自己,使自己内心变得柔软,让孩子的心灵愿意靠近;二是示弱。内心强硬者,必然使孩子敬而远之。哪怕你是事业上的强者,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即变得柔软,也要示弱。所有教育者,都应当具有像水一样柔弱的品德,柔弱,“莫之能胜也”,柔弱比强硬更让人愿意依靠,更让孩子愿意倾听,愿意对你提供帮助。
内心柔弱者,流露出来的是高贵柔和的气息,这种柔和的气息,才能把精神的能量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医学院临床专业的课上,教授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一般人认为,当然是越高越好。其实,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渗不进去了,细菌在堡垒后面依然存活。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渗透进去,效果才好。
很多家长和教师,唯恐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威,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无所不知,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往往疾言厉色,仿佛全天下的真理都掌握在手。这样的教育者,是让孩子害怕的,而绝不是让孩子亲近;让孩子厌烦,而绝不让孩子信任;让孩子关闭内心,而不是感知到你的爱和鼓励。这样的教育者,无论多么辛苦,有着多么朴素或者伟大的动机,都在从事失败和错误的教育。
柔和的气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能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我认为,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养,堪称教育的第一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