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改变孩子的一生

儿童资源网

一句话改变孩子的一生


  家长最重要的工作
  家长培养孩子特别重要的工作,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
  如果孩子的兴趣在发展,积极性在增高,有关学习的技术问题、学习的困难,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会懂得一点点找办法去解决。
  在学习方面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最大的关心、最大的帮助,就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培养过程中,不要简单化。要欣赏、夸奖、鼓励、榜样,一步步让孩子向前发展。
  就是我们大人做事也还希望别人夸奖呢。在家里做了饭,哪怕只是家里人吃,说声好吃他也觉得高兴。如果不欣赏也不夸奖,还有什么做饭的热情啊?没有兴趣了。我欣赏你做的饭,夸你汤做得好吃,饭做得真香,你就总有积极性。
  大人尚且如此,小孩怎么能不这样呢?一定要将心比心理解孩子。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上,就好像孩子的心是一块田地,他的学习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是最最要重视培育的嫩芽。这个嫩芽通过我们的欣赏、夸奖、鼓励和榜样,日日夜夜的浇水、养护使它发展起来。
  嫩芽茁壮生长以后,学习上的发展是不用家长担心的。
  孩子的兴趣往往产生在小的时候,当然我们尽可能全面地培养。但不同年龄段,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独特性。
  这个孩子以后可能成为音乐家,他在某个时候突然表现出对音乐的极大兴趣。这个孩子以后可能成为画家,他在一定时候就会对绘画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常常是其天赋和素质的先兆。
  所以,家长们要放松心态,经常问一问孩子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要聆听孩子自己发出的声音。
  什么是自在状态呢?
  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从孩子向上的积极性出发,让他自觉地学习。没有这个状态孩子是不幸福的,孩子从小的发展是不符合生命规律的。家长与社会的任何强行塑造,都有可能伤害孩子未来生命历程的发展。
  当然,自在状态并不是家长不管不问,而是管得更艺术,让孩子产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就好像领导干部一样,他如何领导手下的工作人员呢?简单的方法就是粗暴命令,那可能大家的积极性都发挥不了。
  真正有水平的领导干部是要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并把这种创造性、主动性整合起来,组织起来。而不是让大家决策,大家选择,大家安排。那还要领导干什么?
  家长职责就是想办法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
  挫折是锻炼孩子的最好素材
  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我是中心”的心理,这也是他们将在社会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谁能够善于不仅从自己的角度,而且从他人的角度和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处理事情,谁就会在未来的人生中比较和谐顺利,减少挫折。
  聪明的家长应该把孩子的挫折当做教育孩子性格向全面发展的好素材,顺着孩子自己的学习兴趣走。如果想对孩子做一点调整,你的调整又是正确的,要因势利导。比如孩子欢踢足球,你可以鼓励;同时希望孩子把学习抓好。家长的引导必须调动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才可以。
  因势利导地克服挫折,孩子会成熟,更完善。从小没有挫折是不可想象的,应该把孩子的兴趣引向自己战胜挫折。
  “欣赏、夸奖、鼓励、榜样”这八个字,在孩子的性格培养上同样适用。
  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有了正确的观念,就要欣赏他的观念,夸奖他的进步。
  对孩子性格的任何发展,家长都要用兴趣的方法和引导的方法。孩子在学习上、在智力开发上有一个兴趣和积极向上的问题,在性格、素质和道德问题上也要采取引导的方法,使他产生向上的心态。教育孩子不仅仅对拿第一感兴趣,还要体会征服困难的乐趣,
  更艺术的教育方式
  许多孩子上学后的头一份作业,如果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以后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如果头一次作业就受到批评,他会受到挫伤,积极性被打击,老师继续批评他,效果就更不好。往往是良性循环越来越好,恶性循环越来越不好。所以,对于孩子目前的薄弱之处,千万不要让他进入恶性循环。不要因为他某方面不好,老师批评他,你也责备、管制他,使他没有积极性。这时候一定要改变、中止这种恶性循环。
  希望家长为此下一点功夫。直截了当的批评是最笨的办法。聪明的家长必须超越这种笨办法,使得孩子产生观念的改变、学习态度的改变和积极性的改变。比如他某一天的作业,你引导他自觉自愿做了,又有一点点进步。对这一点点进步你要及时欣赏、夸奖和鼓励。
  你还可以找一个榜样。如果他现在上小学二年级,你能不能找一个比他更小的学生来请教请教他呢?再比如这个字比较难写,你装做不会写,说这个字怎么写你想不起来了,让他提醒你,写完以后,你很高兴的夸奖他。要利用各种机会使得孩子做出积极的表现,使得你能够实施欣赏和夸奖,这才能把孩子的积极性一点点调动起来。
  所谓自在的学习状态,自在的生活状态,并不是说家长不教育,而是一种更重要、更艺术的教育。要求家长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心理,因势利导来做。
  强行塑造有时还不仅表现在学习上,也表现在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规范上。不要干这个!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是简单的规范。孩子到底应该怎么做,要有更好的引导方法。让孩子这样做,他这样行为道德优美,这样做是好的。那么,对这样的行为要有欣赏,要有夸奖,要有鼓励,要有榜样。
  这样,孩子不仅在学习上,也在道德方面,在行为规范方面的努力进取、自我完善,也就自然会与积极向上的主动性相联系。
  家长要避免强行塑造,避免捏泥人的教育误区,重视孩子的自在状态。
  生命的自由状态
  自在是生命的高级状态。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业余时间如果都被别人安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主动选择的可能性,会感到非常痛苦。
  什么是自在呢?不是说吃饱了饭就什么都不干了,讲自在就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条件。
  一个民族如果只能温饱,那么它在这个世界上可能很不自在,还可能受欺负。一个人如果只能挣一碗饭吃,也可能不一定自在。
  所以,在现代社会讲自在,具体到一个人无疑与他的工作相联系。对于一个学生无疑与他的学习相联系。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人生自在,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使得自己从小能够培养起自觉、自愿学习、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非常幸福的。
  如果一生中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做事,做得很漂亮,做得很成功,同时又是自觉自愿的,你从事一种职业,你热爱这个工作,而且不觉得苦,做起来很愉快,很幸福,这样的人生才叫自在。如果一个人好像很成功,但是做得不是很愉快,不是很自愿,只是为了谋生,这就很不自在了。
  从小培养孩子自愿、自觉、自如地学习,是使孩子未来能够自愿、自觉、自然地工作、创造,进入自在人生的最好教育。有了这个基础,才是考虑到了孩子的未来,尽到了父母的职责,也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了真正的幸福。
  所以,在培养孩子兴趣上,在培养孩子向上的热情上,包括培养孩子在行为、规范、道德、能力各方面的积极性方面,应该引导他产生那种自愿、自觉、自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