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培养孩子从小争第一?

儿童资源网

要不要培养孩子从小争第一?

  竞争态势带来的虚荣情绪。听过宝宝们这样为自己打气吗?“虽然我跑步不如他快,但我有比他更漂亮的跑鞋”;“虽然我画画不如他好,但我有72色水彩笔,颜色多得谁也比不上”;“虽然我旱冰没有他滑得溜,可我的旱冰鞋价值2000块,他的冰鞋有这么好吗?”“能力不够,物质来凑”,宝宝比大人更本能地热衷于此,但一旦以物质来代替能力来为自己的竞争加分,只会引发其他小朋友的反感。虚荣的孩子,最后被排斥在竞争圈子以外,这种“你想跟人比,没有人接你的茬”的打击,可比失败沉重多了。父母应趁势教育孩子,输赢其实没有你想见的那么重要,如果你遵守规则(比拼物质条件那可是另立一套规则),凭实力去拼,输了也会受到喜爱与尊敬。

  输家的厌倦心态。竞争的结果直接左右了宝宝们在某一特定事物上维持兴趣的长短。比如某女孩很喜欢跳舞,就因为在领舞的竞争上没有胜过别人,就声称她再也不喜欢跳舞了;某男孩本来就特别喜欢当“水上漂”,就因为没有其他小朋友游得快,就说他再也不喜欢游泳了。经过残酷的对比和竞争,输家的情绪会很快由沸点来到冰点,此时,父母的难题之一,就在于不着痕迹地解决孩子那种突如其来的放弃心态。对这么小的孩子去讲“笑对失败”的大道理,宝宝未必听得懂,不妨用物质鼓励来留住孩子的心,如给声称再也不喜欢跳舞的女孩买小天鹅裙子,给声称“再也不游泳”的男孩买一顶变形金刚或“蜘蛛人”式的泳帽,只要孩子能在获得礼物的惊喜中坚持一周,时间会很快冲淡失败的沮丧,孩子也不再会因为一次较量的受挫就轻言放弃。

  宝宝争强好胜过分。大约有8%~12%的宝宝好胜心极强,凡事都喜欢与人一争高下,如果其父母认为竞争心态有利于孩子在走上社会舞台后赢出,有意识地煽动孩子的好胜心,让家庭生活的每个环节,包括吃饭、穿衣、锻炼,都成为你追我赶的大比拼,甚至每天都以胜败论犒赏,孩子就会有过大压力。他会产生这样一种伤心错觉:爸爸妈妈的爱,与我的成绩和能力有关。这样的孩子未来有可能满足于单枪匹马逞能,而不是与他人密切协作。其实,这个年龄的竞争无需如此功利,“团队赢出”比“个人赢出”将给孩子带来更持久的快乐,父母应多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其他宝宝合作游戏,创造“让我们一起赢”的氛围。当孩子习惯了协作做纸模、协作搭积木、协作走平衡木之后,多少会学会以游戏的态度去竞争,以竞争的态度去游戏,这样一来,赢者不会狂妄自得,而输者也不会沮丧莫名。

  赢家和输家——该做的N件事

  刚刚当了赢家的宝宝应该做到:

  1、与输者分享自己的糖果和奖品。

  2 、下一次比赛挑选搭档时,与自己的“手下败将”做搭档。

  3 、与输家下个周末一起去玩一趟,比如去一次“充气城堡”。

  4、 假如是“常胜将军”,那么就不应该在自己不擅长的项目上藏拙,应该勇敢地去输一次,这样可以使宝宝在群体中获得更好的人缘,也有利于宝宝将心比心,体会到输者的心境。

  5 、如果发现输者哭了,一定要递手帕给对方,并拥抱对方。

  刚刚当了输家的宝宝应该做到:

  1、 承认失败,拥抱打败自己的人。

  2 、如果心情很坏,可以涂鸦发泄。哪怕是黑色的涂鸦作品都有利于排谴出孩子心中沉重的一面,令他感觉轻松。

  3、 对赢了自己的宝宝表示赞赏和羡慕,并乐意当对方的“学生”。

  4 、多多微笑。哪怕很伤心地哭过,强迫自己微笑,也可以很快从沮丧的、落落寡欢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5 、谢绝安慰奖,说“我还会回来比试”。有些父母为安慰孩子,会买来与冠军一模一样的毛绒玩具或水彩笔、积木来奖励落败的孩子,千万不要这样做,因为在真实的“竞争”中不会有安慰奖的存在,输了就是输了,父母不要给孩子“输=赢”的幻觉,而应该鼓励孩子承认失败、面对失败、通过努力改变落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