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4 家长和老师如何沟通? 上周《一年级》节目里陈学冬发短信与家长沟通时双方产生了误解,以至于马皓轩妈妈跑到学校来哭诉,声称陈学冬把自己“当小学生一样看待”。结果,陈学冬对自己的言论表示道歉,并流泪鞠躬,但郭敬明立马微博发文力挺陈学冬,表示家长的纵容只会令孩子走上歧途。家长跟老师之间该怎样沟通、是不是一定要采用电视里那样哭泣、道歉等激烈的方式?
事实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宝,没有一个家长希望在孩子犯错后,老师像教育学生一样对待自己,批评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作为一个实习老师,陈学冬还有很多的沟通技巧需要学习。北京某实验学校德育处肖老师对此评论称,陈学冬没有告诉家长孩子打人的原因,一口咬定孩子打人是“故意的”,这样确实令家长会难以接受。所以,当家长跟老师沟通过程中,家长切记“聆听”,老师也要注意表达的形式。
问题5 隔代教育、单亲家庭都是难题 每一个家庭各有自己的特性,《一年级》也作为一个缩影,展现了孩子们各异的家庭背景。陆煜琳住校第一天对着镜头向父母的表白感动了一大批的观众。据悉她父母长期在外工作,接受的是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可以说是时下典型的“城市留守儿童”。所以在她说想通过镜头跟很少见面的爸爸妈妈说说话时,观众分外唏嘘。
此外,节目组要求孩子们回家过中秋拍一张全家福,然而陈思成却因为父母分开没法完成这项家庭作业。离异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而随着父母的分离,他们对孩子的陪伴也在逐渐缺失。从节目中可以看到,离开的父亲不愿意完成孩子照个全家福的小心愿,父母之间的分歧在孩子面前表露无遗。教育专家指出,这恰恰是和孩子相处的大忌——即便是没法照个全家福,但也不应该在孩子面前争论。孩子并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么做只会更加刺激孩子脆弱的心。
陈老师发言: 解决问题比讨论“对不对”重要
昨日下午,最近因为“该不该道歉”引起争议的“陈老师”陈学冬接受了记者采访。提到网友发起的“该不该道歉”话题,陈老师认为:“没有什么该不该,我已经道过歉了。我也不知道这个话题是怎么出来的,后来已经跟家长聊开了,没有什么误会,挺开心的。”对于郭敬明的微博力挺,陈学冬回应称:“要感谢他对节目的关注。四爷的微博让很多人都在关注教育的问题。他是个很优秀的作家,现在也是导演,但他可能没有为人父母的感觉。”
关于马皓轩的问题,陈学冬也觉得,自己在沟通上处理得确实不够理想,“老师告诉我要先说80%的优点再说20%的缺点,家长能接受一些。但我在这个学校没有这么长时间,所以我就先说缺点再说进步,但有的家长没给我这个机会。”至于网络上对于教育问题的讨论,陈学冬认为这是一个有争议的社会话题,“学校的老师也不敢说自己的方法全是对的,也是凭经验去找方法。老师说,如果真的爱孩子,出发点就是对的。我本来就喜欢孩子,爱孩子最重要吧。”
陈学冬认为,面对孩子的问题,每个家长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如果是他本人,将来会希望跟老师用直接的方式交流,“如果我做了父亲,应该不会管太多学校的事情,我希望直接一点,老师打电话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讨论这个问题发生得对不对。”
点评: 明星云集 节目未必成功
在如今的电视节目中,明星元素正被放大:《明星到我家》里4位女神姐姐、《爸爸去哪儿》5个明星爸爸、《两天一夜》兄弟团有6位成员、《花儿与少年》里7个姐姐弟弟、《奔跑吧兄弟》一期节目大约9位明星、《极速前进》一共16位明星选手……没错,明星的加入可以带来相应的关注度,但“明星云集”跟“节目成功”之间是否可以简单地画等号?当然不是。一个节目要成为“现象级”,不是由明星的阵容决定的,节目模式好不好、内容是否接地气,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