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坐月子期间,新妈妈身体变化较大,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以便自测身体变化是否正常。同时也有助于调养身体,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产后生殖器官的变化
子宫
胎盘排除后,子宫体即收缩至胎儿头大小,呈前后略扁的球形,约17厘米X12厘米X8厘米大小,重约1000克,宫底在脐下1-2横指。产后子宫各韧带呈松弛状态,因此及其容易移位。特别是在产后第一天当膀胱充盈时常容易将子宫向上向右推移至右肋下。以后随着子宫肌纤维迅速变小,水肿及充血消退,子宫逐渐缩小。产后第一天,子宫在耻骨联合上12-15厘米,5天后,在耻骨联合上7-10厘米,12天后入盆,在腹部已经不能触及,子宫的重量在产后第一周末减至500克,第二周末减至350克,8周达到正常子宫的重量即60-80克。
子宫内膜的变化
胎盘和胎膜从蜕膜海绵层外部与子宫璧分离而娩出。留下来的海绵层则厚薄不一,遗留的蜕膜组织的表面部分经过玻璃样及脂肪性变,然后从恶露中排出。基底部则经过再生长而形成新的子宫内膜功能层。在产后10天宫腔内其他部分均有新生的子宫内膜层生成。
胎盘剥离的创面收缩很快,开始时直径7.5厘米,为一突出的毛糙面,14天后直径缩到3-5厘米,6周后直径约2-4厘米,仍稍突出,但表面不毛糙。
子宫颈
子宫颈管的恢复是非常迅速的,分娩刚结束时有6-7厘米长,产后仅8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另外,子宫颈管的内腔在产后第3天将缩小到只能插入2根手指的宽度,在产后第10-12天则缩小到只能插入1根手指,并且在产后第4周外子宫口关闭,并形成横裂。
阴道
分娩后不久的阴道壁呈青紫色,有些肿胀,没有褶皱。阴道也是在分娩之后就开始恢复,肿胀日益缓解,阴道壁的松紧度也将恢复。在产后1周左右,阴道恢复到分娩前的宽度,在产后4周左右,再次形成褶皱,基本上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外阴
外阴部也是自分娩后不久就开始恢复,肿胀也开始缓解,并恢复到原来的松紧度。聚积的色素在产后6-8周内慢慢消退,最后略微有些残留的痕迹。骨盆底部肌肉群的恢复需要较多的时间,一般需要4-6周才能恢复到孕前的状态。轻度的撕裂往往在产后1周左右得到恢复,而比较深的会阴撕裂或较大的裂痕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痊愈。
2、产后泌尿系统的变化
在妊娠晚期滞留在体内的水分在产褥初期迅速排出体外,尿量增加。扩张的输尿管及肾盂在产后4-6天复原。分娩期,尤其是产程延长时,因胎儿的压迫,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如果牵涉到三角区,可导致排尿困难。
3、产后乳房的变化
分娩后2-3天乳房增大,变坚实,局部温度升高。开始分泌乳汁。
分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骤降,生乳素增加,使乳腺开始分泌,触动乳头,宝宝的啼哭声,一定的时间等,都能够成为泌乳的条件刺激因素。
产妇的乳汁分泌量与乳腺的发育成正比,也与产妇的营养、健康和精神状况有关。
4、产后月经与排卵的变化
月经一般在产后6周复潮,哺乳产妇月经和排卵都恢复较迟。有种说法,即进行母乳喂养,可以避孕。确实在产后不久,为了分泌出子宫恢复和母乳分泌所需的激素,很难进行排卵,也不会来月经。哺乳时间的长短和产后无月经时间是成正比的。但事实上,在哺乳期内月经重来的时间往往又与此结果相反,存在很大差异。这是因为受到了下述因素的影响。
是否母乳喂养、哺乳起止时间、哺乳次数、哺乳量、妈妈的年龄、分娩次数、营养状况、妊娠分娩期间的疲劳程度、儿童的健康状态。
有半数妈妈重来月经的时间,在不进行母乳喂养的情况下需要2-3个月,在喂食母乳的情况下需要5-6个月。但现实中有的妈妈尽管是每乳喂养,在产后1个月就重来月经了,而有的妈妈尽管是给宝宝吃配方奶,产后1年才重来月经。
重来月经的时间是无法预测的,产后何时排卵也是无法知晓的。可以说,产后只要进行性生活,就不能排除怀孕的可能。
5、产后呼吸、消化系统的变化
分娩后腹腔压力的消失使横膈恢复正常运动,孕期主要为胸式呼吸,现在又转变为胸腹式呼吸。产褥期胃、小肠及大肠恢复正常位置,功能恢复。但是肠道的蠕动减缓,常有中度胀气。产褥初期,产妇的食欲一般欠佳,由于进食少,水分排泄较多,因此肠道内比较干燥,加上腹肌松弛,及会阴伤口疼痛,容易发生便秘。
6、产后腹壁有何变化
长期受到妊娠子宫膨胀的影响,使基纤维素增生,弹力纤维素断裂以至于分娩后腹壁变得松弛,腹璧紧张度一般在产后6周左右恢复,除皮肤留下永久性的白色妊娠纹外,外观恢复正常。
7、产后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
分娩后,巨大的妊娠子宫施加于下腔静脉的压力消除,静脉血回流增加,使得产后第一天血容量就有明显的增加,血细胞压积相应下降。此后血容量就渐渐减少,血细胞压积基本保持稳定。在产褥期第一周内,中性白细胞很快下降,妊娠末期下降的血小板数迅速上升,浆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量增加,促使红细胞有较大的凝聚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