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应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儿童资源网

中老年应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1)怎样补充微量元素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目前知道的有14种,如:铁、碘、铜、锌、硒、锰、钼等,虽然它们在人体中含量很少,作用却很大,影响着各种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
  要使体内不缺乏微量元素,饮食就要多样化、广泛化。例如多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利于铁的吸收。多食粗粮,少吃精制食品,因为食品经过精加工后,要损失很多微量元素。如:精制小麦损失80%的锌、90%的锰及60%的钼。马铃薯的微量元素基本上存于皮内,如去皮食用就会损失大量微量元素。
  此外,海产品如海带、紫菜、鱼、虾、蟹等富含微量元素。瘦肉、肝、蛋、豆制品等富含铁元素和锌元素,青椒、洋葱含较多的锰和镍。芹菜、木耳、蘑菇、胡萝卜等也是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食品,平时应注意经常食用。
  (2)老年人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
  现代研究发现,骨质松软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现象,后果是易发生各部位骨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体内维生素D不足,导致一系列代谢失调所致。
  老年人所以缺乏维生素D,主要是缺少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引起内源性维生素D经光合作用合成下降。此外,老年人饮食中维生素D随着年龄增长而吸收不良。当长期维生素D缺乏时,可以引起骨质疏松、骨软化症,导致各种骨折发生。所以老年人补充维生素D是必要的,通常可采取如下办法:
  ①定时日光浴。老年人每日在户外进行15-30分钟日光浴,可以轻度增高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如果日光浴在30分钟以上,可有明显增加,对年老体弱者预防骨软化有明显作用。
  ②加强户外身体锻炼。每日30-60分钟的户外锻炼,不仅可以通过阳光经皮肤作用使维生素D的合成、转化、吸收增加,同时也加强老年人的肌肉强度,防止骨质丢失,减少老年性骨质疏松后的骨折。
  ③可以多食用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酸牛奶、水果、蔬菜,可以增加维生素的吸收。
  ④每日口服1万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可以使血液中维生素D维持在正常水平,如果连续服用6个月,则6个月后可每日减少一半服用剂量作为维持量,也可一次性肌注60万国际单位量的维生素D。
  ⑤在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可以结合补钙每日l-3克,补充氟化钠每日40-1∞毫克,或者补给少量雄激素,会有更明显效果。
  以上各法,宜结合本人身体健康情况,维生意D缺乏程度和其他伴发疾病情况,合理调治。
  (3)中老年女性要补钙
  补钙,对中老年女性来说很重要。因为骨在生成后仍在继续不断地新陈代谢。人到中年以后,体内容易发生钙质代谢障碍,这种代谢平衡的紊乱.可导致骨质疏松症,因而对外来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大约有15%患有骨质疏松症。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但此病发生的迟早及速度,与从食物中摄入的钙有很大关系。若每天能保证人体正常钙的需要量,骨质疏松的病症就不会发生。日常生活中人们摄取的钙质,一般都未达到实际需要量(每天8∞-1000毫克)。因此,需要经常补充钙质,同时也应补充维生素D。
  中老年女性的膳食不仅要有足够的适量的热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无机盐、维生素等。还要多吃比较容易吸收的食物钙源,如奶类、豆类等。
  老年知识分子,由于长期坐办公室,缺少日照,容易发生四肢酸痛、乏力,进而渐渐发展全身骨痛、腰背痛等。因此,除应从食物中补充一定数量的钙和维生素D外,还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并应选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等。
  中老年女性,特别是绝经期以后的女性,常因骨细胞成长和骨质形成不够,使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其发病原因如下:
  ①血液中性激素平衡关系的改变。女性绝经期后,人体逐渐趋于衰老,血中雌激素减少而使钙的吸收及钙盐在骨中的沉积减少。
  ②饮食变化。由于老年人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如食物中缺钙,或钙质吸收不好,也会使体内钙质不足。
  ③因患其他疾病而导致缺钙。如老年人患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会同时引起缺钙。总之,老年人循环系统机能差,许多重要器官血流减少,肌体细胞中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降低,这就要求血液中含有较多的血红蛋白来弥补这种机能衰退。
  老年人补充钙质,除能增强体质,防治骨化和骨质疏松外,在防治其他疾病方面也有实际意义。世界上已有多次研究证实,钙的降血压作用明显可靠,可用来防治高血压,对于边缘高血压更有裨益。每天摄入1000毫克的钙,可使女性的舒张压下降6%,男子下降约9%。并能预防动脉硬化和其他疾病。
  钙离子还可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血钙过低可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神经细胞过度敏感,使人容易冲动。因此,缺钙者难制怒。正处于更年期的中老年人,受体内激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若体内钙不足更会加重情绪波动,增加精神痛苦。因此,中老年女性需多供给含钙丰富及易于吸收的食物。这类食物有乳类、豆类、水果及蔬菜、海带、紫菜、虾皮、芝麻酱等。每天钙的供给量不宜低于100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