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走出灰暗心情的理由

儿童资源网

让你走出灰暗心情的理由

  朋友谢先生,小时候由于在父母处受到委屈,便准备自杀。开始时,他走到一口大水塘边,二话不说就往塘中走。满脑子都想象父母发现自己死去之后,是如何后悔伤心的景象。他一步一步往水中间走,死亡离他越来越近。

  但就在他渐渐往中间走的过程中,一些微妙的感觉出现了:首先是夜已深,水的冰冷让他有点受不了,再就是池塘周围的树影、虫声……也开始分散他的注意力,还有那些白日游玩的景象,都一一浮现在脑中。不知不觉间,他停止了脚步。最后,发现当初想自杀的念头已无影无踪。

  事过多年,谢先生已是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在谈到当初的这一凶险的经历时,他仍心有余悸,说:“如果我采取那种诸如吃农药的极端方式自杀,很可能你现在也不会看到眼前这位朋友了。”

  理由四:别神化“非死不可”的认定

  在极端情况下,那些选择自杀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真的是“活不下去”了、“非死不可”。

  但是,即使这样的认定,也不一定是你真的想如此。也许,在心灵的深处,你对生活其实并未放弃信念,只是当时并不自知而已。

  这是我的朋友杨先生的亲身经历: 他爱上了一位少女,得不到她就十分痛苦。多次想自杀,而且认为自己肯定会自杀。正在这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去游黄山。在登山时,他的脑海中尽是浮现出少女迷人的面孔,以及自己得不到她的痛苦。一不留神,他差点掉下万丈悬崖,幸亏朋友及时用手拉住他。他一身冷汗。突然他惊醒了,自己不是一直想自杀的吗?为何在生死一线间,自己还是抓住朋友的手臂呢?

  ——原来,在骨子里,你还是留恋生命啊。

  他为这些天来没有背叛内在的自己而高兴。从此之后,再也没起过自杀的念头。

  理由五:给希望留下一扇窗户

  人的自杀,是因为绝望。这种绝望,有时是对自己,有时是对生活和世界。世界有阴暗也有光明;人生有高峰也有低谷。即便你看到的阴暗面再多,也不是世界的全部;即使黑夜再长,也还会有太阳升起的那一刻。这时候,千万不要把希望从此关在门外——因为希望一直都在,你只是没有看到。

  茨威格是20世纪著名作家之一,他终其一生,不断地讴歌爱情、人生、正义等。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离开欧洲,到了拉美。虽然他已经远离战火,但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残酷情景,却越来越摧毁了他对人类的信念。最后,他和妻子双双自杀。在死之前,他写了一封遗书,表达了对世界的绝望之情:

  “我这个没有耐心的人,只好先走了。”

  他死去没有多久,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正义战胜邪恶而告终。

  茨威格的悲剧,其实也是许多自杀者的悲剧。造成悲剧的根本,其实已经被他自己一语道破——“没有耐心”。

  面对社会的阴暗和人生的逆境,的确会产生绝望感。但这作为瞬间的感觉是可以的,假如是作为一种人生的认定就大错特错。你一定要给希望留下一扇窗户啊。

  理由六:成功不是“独木桥”

  现在的教育,往往把孩子往应试教育的一条路上赶。“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只有升学才是评判成功的惟一标准。

  这样的想法,对孩子、对家庭,都造成极大的危害。如前几年就有一件轰动全国的新闻:浙江金华市第四中学学生徐力因为没有考进“前十名”,遭到母亲的训斥,他感到“委屈和压抑”,就拿起一把木柄榔头将母亲活活砸死。

  这是一个家庭悲剧,实际上更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悲剧。

  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小时候除了语文外,其他科成绩不好。有一天,在数学考试中只考了20分,学校发给她一张“通知单”,要她拿回去给父母盖章。捱到深夜,她鼓足勇气拿着通知书,交给母亲。母亲整个脸色都阴暗下去了,将她好好则骂了一顿。她绝望地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服毒自杀。一星期后,才被从死神的手中抢救回来。

  后来,她参加高考落榜。听到这个消息后,她崩溃了。她又去自杀,又被及时发现。但还没有放弃让她在高考上再次拼搏的决心。不料,二次参加高考,她又一次落榜!

  不料,母亲很快又安排和鼓励琼瑶进行第三次应考。琼瑶不由打了个大大的寒噤。但是她这次下了决心,她十分清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下决心专心写作。

  父母终于默认了她的追求。从这一刻起,她开始真正追求自己的事业,最终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琼瑶是终于凭着自己的能力“杀”出来的,可是还有那么多没有“杀”出来的青少年,他们的梦想、快乐、事业乃至生命,不是葬送在这“独木桥”上了吗?

  因此,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青少年个人,不把升学作为惟一的成功标准,实在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理由七:把“完满”那根绳索丢得远远的

  许多自杀者,尤其是青少年,都有这样一个毛病:把一切未臻完美的事情,视为不可接受和不能容忍,这就是“完满病”。

  “完满病”其实是一种心灵病症,其最大特点是贪婪地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和他们总是希望等到一切具备之后才去做,一个小小的欠缺便可以让他们全盘放弃。当世界没有满足他们的完满愿望,他们便觉得这一世界是地狱,生活是无法忍受的,因此,不值得活。

  反思我当初的自杀冲动,其实相当程度上就来自“完满病”。是普希金的诗:“朋友啊,不要忧伤,生活本来是这样,”让我看到自己的致命错误:是啊,生活本来是这样!你却责怪生活,其实该责怪的,是你对生活的片面认识!正是由于看到了这种“完满病”带来的危害,我才从那种虚无漂渺的人生设想中惊醒过来。并且,从原来的“地图世界”进入到真实的世界。从而明白:“真实的世界,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但在敢于应对挑战的人那里,真实的世界恰恰是一个富有的世界,总能找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