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姐遇到情感上的挑战,无法接受“完美如我”,却无法拥有一段完美的关系,她想不通,咽不下;妹妹在需要跃上更高级别的生活时,哪怕只是在舞台上,完全不能适应;
• 姐姐的人生潜台词是“如果有人不爱我了,我不再完美了,就完蛋了”;妹妹的人生信念是“我是不值得、不配过上更精美的生活的”;
• 姐姐的深渊是生活出现瑕疵和污点,关系出现断裂;妹妹的恐惧是展现出自己优雅、有气质的一面,寻求更精致的生活。
我们看到,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确就像一张白纸,TA会不自觉地认同和内化养育者投射过来的观念和评价,这些说法会慢慢进入TA的潜意识,成为无所不在却又悄无声息的“咒语”,就像人生后台自动化运作的程序一样,控制了TA的所思所恐以及所做所为。
我们会围绕这个程序所决定的人生主题为自己划定一个“舒适区”,所谓“舒适区”,并不是说你在其中身心舒畅,而是说这是一个让你熟悉、让你远离未知和失控的区域。
舒适区的诱惑力有多大?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群小动物,两个盒子,一个盒子是小动物们已经熟悉的,但它们跑到这个盒子里会被电击,另一个盒子则是“新来的”,陌生的。实验开始,小动物们不得不选择一个盒子进入,这时会发生什么?你猜?
是的,它们都跑进了那个熟悉的盒子里,哪怕会被电击。
很多时候,我们人类并不比这些小动物高级多少,我们也是这样,就算被伤害,就算瞎凑合,也依然会选择那个熟悉的“盒子”,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那么多人“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就是因为混吃等死是他们的“舒适区”。
在舒适区内,你会觉得“你是你”,你还算“强大”,一切都还搞得定,但一旦出了这个圈,你就会立刻感到极度不习惯,脆弱的那一面就暴露无遗了。
这个圈,还有个别名,就是“自我限定”。
04
“强大”来自于“成长”
这如此脆弱的一面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我们早年被养育者否定、压抑、限制、贬低和控制的那一面。所以心理学言必称的成长,其实也就是指我们最终可以从这些否定、压抑、限制、贬低和控制中解脱出来,获得新的自由。
比如F姐妹,她们都没有得到父母真正的、全然的接纳和无条件的爱,所以她们的内在其实仍是空的,虚的,弱的。如果从真假自体的角度看,她们与养育者的这种客体关系配对分别形成了两种结果:姐姐身上作为一个孩子所原有的活泼、顽劣、疯狂的那一面被压制,发展出了一个乖巧优雅的假自体,外强中干;妹妹身上优秀、超常的那一面被贬低,发展出了一个“大众脸”的假自体,外弱内也弱。
那么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需要对这种养育方式所形成的创伤进行处理。你需要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去梳理自己内在这些曾被打压的部分及其带来的种种感受,你需要有一个人可以深度地看到和理解它们;
第二,你需要通过一些专业的途径,觉察到你内心的“咒语”有哪些,你人生的脚本是怎样的,它们又是如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运作的?只有对这些有足够深的认识,你才可能摆脱它们的控制;
第三,解构旧的自我意象,重建新的自我意象。你需要学会甩掉那些咒语,撕掉心里给自己贴的标签,打破原有的自我限定,新建一套积极的、有益的、建设性的“咒语体系”,更加客观、全面地重新认识自我,分析和发掘自己内在的能量和潜力。
比如大F,可以突破自己一定要是完美的这个限定,尝试着让自己不再那么无懈可击,让自己也变“坏”一点,那么她真实的一面才会显露出来,才可能和丈夫有真正的连接;而小F,可以告诉自己“我其实很美,我也有很女人味的一面,我值得更美好的一切”,而不再继续掩盖自己的光芒,勇敢地去赢取更好的生活。
可能有人会想,如果没有那次演出,没有那次出轨,她们会改变吗?她们的人生会不会一直波澜不兴?很遗憾,这恐怕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真实的情况是,无论谁,无论早晚,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感到无比地脆弱、挫败和崩溃,因为生活总会让你发现,原来的防御已经无法再应对现有的生活了,那句曾经被你奉为真理的话原来是如此地有局限性,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你将有机会修复一根“软肋”,告别过去的恐惧,找到新的力量源泉,获得成长,变得强大。
现在,再回到开头那八个层次,你会发现,无论是不独立、不自信、情绪化、玻璃心,还是缺乏节制、没有梦想、低落消极、焦虑纠结,其实都对应着一些魔力强大的咒语,找到它们,破解它们,你的人生才能真正清理出内存,完成升级换代,飞速运转起来——这种发展的倾向,原本就是一种自然的人生倾向潜藏在每个人的体内,现在的问题只在于,你是否愿意把握住机会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