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

儿童资源网

新生儿护理

  (二)新生儿期的几种特殊情况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现象,过一段时间这些现象可以自然消失,不需治疗。如果胡乱处理,反而会招致疾病。
  1、产瘤与头部血肿 头先露分娩的婴儿,其先露部位的头皮可产生水肿,厚度可超过2.5厘米,直径可达7-8厘米,生后2-7天可以消退,恢复正常。不要挤压或按揉,也不要用药物治疗,更不能穿刺,只需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破溃感染即可。
  头颅血肿是胎头通过产道时受到挤压,颅骨骨膜下血管发生破裂出血而引起的血肿,常位于头顶稍靠左或靠右的地方,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用手摸时有柔软感。1-2个月内可自行吸收,也有在半年之内还没有完全消失的,但终究会消散。注意保护皮肤清洁,切忌按揉和抽血。不加处理会在无菌情况下慢慢吸收,如抽血反可引起感染化脓。少数有逐渐增大现象的,应请医生治疗。
  2、新生儿红斑 新生儿皮肤柔嫩,出生后与大自然接触,皮肤受到剌激,发生充血,手足可微带青紫,持续1-2日后逐渐消退,并出现糠皮样脱屑。不需抹任何药膏,以免引起过敏反应。
  3、色素斑 新生儿的骶尾部、臀部等处往往可以看到灰蓝色的色素斑,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压之不褪色,出生后5-6年内自行消失,不需要治疗。
  4、螳螂嘴和“马牙” 在婴儿两侧颊部有丰厚的脂肪垫,有利于吸奶,一般数月或断奶后逐渐消退,并非长瘤子,切忌挑割,以免引起感染。关于“马牙”,已在口腔护理中述及。
  5、乳腺肿胀 无论男女新生儿,于生后数日内可出现一过性乳房肿大,并可有少许乳汁分泌,乳量自数滴至20毫升不等。生后8-10天达到最高点,1-2周后自然消失,偶可延长至3个月。无须处理,不要挤压,以防感染。如已发生感染,应及时治疗。
  6、阴道出血 女婴于出生后5-7天从阴道排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持续1-2天消失。此为正常现象,不需特殊处理。
  7、体重下降 几乎所有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内,可出现体重下降,最多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即通常不超过250克。恢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恢复较早,在生后7-10天内恢复到原来体重;另一种是恢复较晚,至出生后2-3周。后一种比较少见。为了便于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果体重下降超过250克,出生后10天没有恢复,应请医生检查。
  8、黄疸 在出生后的2-3天,半数以上新生儿的皮肤、眼睛、口腔黏膜等处发黄,但手心、足心不发黄,大便不发白,尿色正常,一般第7天开始消退,10天退尽,这是正常现象。如黄疸出现时间过早(生后24小时内)或10天不退,黄疸很深,或有吃奶不好,哭声低等现象,即应尽早到医院做检查。 
  9、大便的变化 正常新生儿几乎全部在出生24小时内初次排大便,此为胎便。胎便呈黏稠棕褐色或绿色,第2-3日为过渡性大便,以后逐渐排黄色的正常大便。如24小时未排大便,应检查有无先天畸形,如无肛门等。
  10、小便情况 一般生后24小时排小便,也有在48小时内排小便的,99%以上的新生儿在出生36小时内排初次小便,如36小时内仍无小便,即应注意观察。新生儿小便第一天2-3次,以后逐渐增多,一周后达每天10多次。有时小便中含有一种叫尿酸盐的物质,使尿呈砖红色。着尿酸盐多时,婴儿排小便时因不舒服而表现不安。这并不是血尿,持续数日可以消失,不需治疗。
  (三)父母应注意观察的现象
  新生儿非常娇嫩,抗病能力弱,容易患病,患了病后病情容易迅速恶化;新生儿的反应能力也差,患了重病,常常没有什么特殊表现,只是不吃、不哭。对于现在的年经父母来说,多半都是第一次当爸爸妈妈,第一次实习婴儿护理,面对着婴儿的许多表现,常感觉十分生疏,分辨不出是正常现象还是疾病的早期表现,容易忽略而延误病情。新生儿除了啼哭之外,又没有其他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身体上的不舒服,全靠成人的观察和体会。下面是新生儿期需要父母经常注意观察的现象,如有异常,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治。
  1、啼哭 “哭”是新生儿的本能,正常新生儿经常啼哭,哭声响亮。如患有重病,常无力哭闹,哭声低微或不哭。颅内患有疾病时(如脑膜炎等),则表现尖声哭叫。
   2、吃奶 “吃”是新生儿的另一种本能,刚出生的新生儿即会吃,如患有重病,常表现吃奶无力或不吃。
  3、皮肤 新生儿患有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时,皮肤会出现严重黄疸;缺氧时,如患肺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则皮肤呈青紫色,口唇、指趾尖等部位最容易表现出青紫;手足冰凉、皮肤硬肿表示保温不好或有严重感染。
  4、体重 新生儿在正常的体重下降后即开始增加,通常满月时体重增加500克。新生儿期需每周称一次体重,若休重变化不符合正常规律,表示奶量不足或患有疾病。
  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解毒能力不强,同时肾脏排泄功能不健全,用药不慎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储积而发生中毒。因此新生儿期用药要特别慎重。应经常注意观察小儿的吃奶、哭声、皮肤、体重等变化情况,当发现有异常时,均应及时请医生诊治,不要自己随便处理和给小儿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