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与孩子之间谈话的内容及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到两代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变化。譬如:
孩子在襁褓之中,父母不时动情地自说自话,心中充满无限怜爱,此时,父母的心态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
到了孩子已能满处乱跑时,大多数父母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职场,由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父母便期望孩子能少给自己添些麻烦。在这一阶段,有些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的态度、语气,会因自己情绪的不同而变化:心情好时与孩子讲话较温和;情绪差时,会因一些小事责备、训斥孩子;此阶段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已不再是百分之百。
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学校,父母更多的是关心他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接纳的程度也常以成绩为标准。父母最爱问孩子:有没有听老师的话?考试多少分?老师喜不喜欢你? 孩子的学习成绩常是父母态度的晴雨表。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已然是两个成年人的对话方式。
从回顾父母与孩子谈话方式的变化过程,不知你是否悟出了什么?诸多父母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父母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父母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听不懂。
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性的,并非所有正确的、应该实施的教育内容都会为他所接受。孩子只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因此,父母有必要研究怎样同孩子说话。
和孩子沟通的9个秘诀
1、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父母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非常重要。
2、和孩子密切相处,从他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
3、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在和孩子说话时,仔细地把他的话听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场。
4、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父母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给予亲情慰藉,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5、了解孩子的发展,不要尽说些他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他达不到的要求,让他觉得辛苦,压力大。
6、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