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父母双方一定要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主动走进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在父母的双重教育下健康成长。
5、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二、正确施教
1、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过去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后来注重能力的提高,现在强调素质教育,构造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这是对教育思想认识的一个深化,是教育制度的一大改进,也是更触及教育本质的一大变革。孩子从7岁到14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忽视对其综合素质的开发和教育,便失去了素质教育又一个“黄金期”,这一时期,家长们应重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比如帮助他从小立志,让他逐步养成一种不甘落后、争先向上的精神。要重视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字要写得工整。针对性孩子学习上容易马虎的特点,我们要求他从小在学习上就要认真,做到心要静、坐要稳、看要细、定要清、算要准。使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辨别是非。
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应支持孩子参加班级和学校和各项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鼓励她在活动中为班级、学校增光。
2、用激励法教育孩子
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世间哪有不盼孩子有出息的爹妈?这浓得化不开的爱心,这对孩子翘首以待的企盼。所以,有些家长常常恨铁不成钢,一旦孩子作业有错,特别是当孩子考试成绩较差时,有些父母就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挖苦、讥讽孩子“你真笨,笨到家了” “你真不是一块读书的料,长大只能收破烂”“看你这副死木头疙瘩脑袋,能把人气疯”等等。小小的孩子,那点可怜的自信心,哪能经得起这般的摧残?实际上,自信心如同孩子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坚定自信心的孩子,一般来说他们的智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一旦对自己失去信心,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做父母的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一个眼神,也应仔细斟酌,绝不说挫伤孩子自信心的话,绝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还给他脸色看,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家长可根据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取激励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大体有以下几种:
(1)目标激励法: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做到人小志气大,鼓励孩子朝着既定的目标循序渐进。
(2)榜样激励法:一是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如何锲而不舍、刻苦攻关的故事,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难与易、努力与不努力、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二是家长要用自己的良好行为来影响、感染和带动孩子,如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社会公德,在家庭要讲伦理道德,在工作岗位上要有职业道德,使孩子直接受到教育,不要老是沉浸在打麻将、看电视、酿酒等吃喝玩乐之中,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3)嘉奖激励法:当孩子思想、学习有进步,被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班干部”,受到学校表彰,有时为邻居或同学做了好事,受到同学们的夸奖,家长除了要在口头上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外,还应将孩子的证书很好悬挂或存放,以示光荣和珍惜,促使孩子保持旺盛的上进势头。
这种激励法有人说是“顺毛儿捋”,效果较好,但也要“戗毛儿”,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及时指出,切忌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家长应本着要爱不要恨,要教不要训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犯了错误,如何改正,今后如何避免,不再重犯。
3、施教要善于抓住时机。
鲁迅先生在论述儿童教育时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干,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对孩子施教要注意研究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愿望、孩子的情绪,从而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进行恰当的教育。常言道机不可失,相机行事。这些也实用于孩子。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不分时间场合的唠叨,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不分能否被接受的说教等,家长可谓苦口婆心,但孩子却无动于衷。因此,我希望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教育方法:
一是善于捕捉孩子容易发生特殊心理或情绪变化的时机。比如前面讲述的,当孩子获得荣誉,取得成绩,受到了某种信任时,家长对其肯定和祝愿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具体的甚至更高一点的要求。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遭受到失败,家长切莫训斥,应给以鼓励,增强信心,进行分析点拨,可以带其走出“困境”。
二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带有规律性的时机。比如新学期开始时,孩子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学习冲动,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此时若因势利导,孩子便会取得新的进步。
考试排名公布后,不论孩子的名次如何,家长都不应陷入盲目性,要与孩子共同分析进步或落后的原因,使孩子胜不骄、败不馁。
召开家长会地,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既告诉孩子的长处,也提出孩子的不足,不宜简单地向老师“告状”,或因老师批评孩子的缺点而对孩子大发雷霆,要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寻找帮助孩子上进的措施和方法。
每当看到别有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时,由于好胜心的驱使,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表示要有所进步,甚至要超过某些同学,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孩子确定适当的目标要求,制定出具体措施,从而使其把决心变为行动。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对孩子的教育时机,关键是父母要做有心人。
另外,家长对孩子批评时,应注意时间:
一是吃饭时不训斥孩子;二是客人来访时,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揭短、或用过火的语言责备孩子,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4、家长对孩子既不能一味地“看管”,也不能一味地“放纵”。
对孩子的教育应采取“宏观管理,微观放开”的方法,即从整体上把握住他的发展,如: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学习目的、责任意识、进取精神、自控能力等。对于这些要多加关心注意引导,并在具体行为细节上让自己驾驭,尽量少干预。这样孩子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逐步得到了培养,才能不断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