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助孩子自我控制

儿童资源网

怎样帮助孩子自我控制

    有时孩子会否认自己犯困,许多孩子在眼睛发红,倦意满面的时候仍固执地声称不睡觉。这时候,家长如果坚持把孩子送上床,可能会引发抗议和哭闹。家长可以找个过渡的台阶,让孩子做好上床的准备。

    5岁的木木玩的时候已经很不耐烦,脾气开始发“毛”了,妈妈知道他困了。就问他:“木木,妈妈陪你去睡觉吧。”“不,我不睡觉。”木木坚决地说。“那你坐到妈妈旁边,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这可是木木最喜欢的节目之一,木木立刻靠近妈妈身边。等到一则故事讲完,木木已经很迷糊了,再也不反抗睡觉的提议了。

    b.设置明确、公平的规则。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逐渐发展的,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能理解你讲的道理。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如果家长提出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孩子做不到,反而更容易发脾气。幼小的孩子需要家长事前给予明确的指令,在要求他转换活动之前给予预告和准备的时间。不要根据家长自己的需要,下达命令,要求孩子立即服从。

    3岁的嘟嘟正在玩得起劲,妈妈说:“睡觉了!”嘟嘟不理,妈妈过来,夺走了他手上的玩具,把他往卧室拉。嘟嘟赖在地上大哭。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后来嘟嘟妈妈改变了策略,睡觉前她就学着广播员的腔调预报:“嘟嘟,还有10分钟就睡觉了,请做好准备。闹钟铃声一响,我们就收拾玩具上床。”嘟嘟愉快地答应:“好的。”闹钟一响,妈妈和孩子一起收拾了玩具,嘟嘟就自觉地进卧室了。虽然偶尔,嘟嘟还会要点儿赖皮,但总的来说,母子俩睡觉前的斗争少多了。

    c.保持奖惩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对孩子已经发作的任性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忽略和暂时隔离。(可参看“积极的管束策略”篇)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最重要的是所有家长对每一次任性发作的态度和措施要一致。让孩子清楚地明白用任性来胁迫家长是达不到目的的。坚持多次以后孩子的任性会得到有效控制。

    控制孩子的任性,不仅是为了给父母减少很多烦恼,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至于被毫无羁绊的情感压倒和伤害。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愤怒、不满或抗议而感到内疚,你所做的是对孩子将来的快乐有益的事。研究表明,孩子对家长的忽略或暂时隔离等积极管束策略的情绪反应很少延续到事后,也不会对家长产生憎恨,只有不恰当的专制的惩罚才会给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

    两岁半的凯恩因为妈妈不让在开饭前几分钟去骑小车而大发雷霆,妈妈关上了通向院子的门,他就用头撞门。妈妈把凯恩紧紧抱住,坐在椅子上,一边说:“妈妈不能让你伤害自己。”凯恩还拼命挣扎,但妈妈咬着牙,用手箍住他不放。凯恩终于平息下来,乖乖地跟妈妈去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