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同年级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
1、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
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重否定律的掌握,是小学儿童运用运算法则能力的一个转折点或飞跃期。如果以儿童运用法则的范围与正确率为指示,那么小学阶段掌握运算法则也可分为三级水平:一是在数字问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二是在简单文字习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三是在代数式和几何演算中运用运算法则。
2、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
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因此,在正确的教学影响下,小学三、四年级儿童可以初步地掌握这几种思维方向。
3、由被动运用向主动运用转变
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课堂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是由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的。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大、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在课堂学习的场合中,教师教的方法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因此,学法的多样性是小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特点之一。尽管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同一堂课或同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全班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相同的。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集体性和规范性。什么时候采用何种学习方法,什么时候变换学习方法,某种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要求,都有统一的规范。此外,全班学生在学习方法的使用上具有互补性。小学生在课堂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学习方法方式的运用达到完善的程度。
课外、校外学习中学法的特点。由于课外学习、校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着一定的联系,且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方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然而,课外、校外学习的时间、地点、人数和内容不象课堂学习那样集中和统一,这就使得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情境性。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更多地受情境所制约。特别是作为课外、校外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小学语文课外学习方面,读的方法有课外阅读、背育、朗读比赛等方式,写的方法有写文学日记、周记、剪报写评、手抄报、板报和小广播、编课本剧等方式;说的方法有交流读书心得、参加演讲和讲故事比赛、见习小记者采访等方式;听的方法有听讲座、听报告、听广播、听写比赛等方式。小学数学课外学习方面,讲习方法有听数学讲座、参加数学故事会、交流阅读数学通俗书籍的体会,参观访问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式;实践的方法有布置数学环境、出版数学墙报、制作数学用具和教具、编制“数学小词典”等方式;游艺的方法有做数学游戏、开数学游艺晚会、举行数学文艺会演、进行数学行军等方式;竞赛的方法有速度比赛、测量比赛、智力竞赛、解题竞赛等方式。可见小学课外学习中的学法较课堂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家庭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家庭学习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双重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家庭学习过程中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既与学校教师的指导有关,也与学生家长的指导有关,具有双重制约性。如果学校教师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没有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对学生家庭学习的结果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评价,就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的有效进行,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也就很难有所长进;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不闻不问,或是对学校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屑一顾,同样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任务的成。反之,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干涉过多,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使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父母和成人的监督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坏习惯。例如,有些孩子在做作业时,喜欢有大人陪着,否则就不愿学习。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独立地做功课。不过,家长应提醒他注意学习的姿势和作业的整洁,以及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家庭学习方法不同于课内外学习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效果,既与家庭环境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关,从而使得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具有差别性。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