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比知识重要,人品比能力重要

儿童资源网

方法比知识重要,人品比能力重要


  这位朋友从北京请来一位专门做企业管理咨询的博士,他开价10万,要求博士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管理制度。博士工作很卖力,在公司里泡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新的管理制度的设计框架和细节,装订成一本大书,还做成电子文件演示给企业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看。
  博士设计的管理制度相当周密,从专业角度讲可以说无懈可击。当这位博士满头大汗地演示和讲解完他设计的管理制度后,公司老总突然问他:“博士,你在公司待了三个月时间,有多少时间与一线员工在一起?”
  博士愣了一下,然后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跟一线员工接触过,也没有必要跟他们接触,我设计的这个制度是严格按照标准的流程来完成的,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在操作,有问题吗?”
  这个耗费了10万元的“标准”制度被束之高阁,从来也没有被使用过。公司老总对我说:“这个博士连一线员工都没接触过,居然就设计出一套管理制度来,真是匪夷所思,这种制度我敢使用吗?”
  这个公司出现的状况其实就是一线员工的不满造成的,要制订新的管理制度,必须调查一线员工究竟对什么不满,然后根据一线员工的要求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寻找有效的、低成本的解决方法。这位博士每天待在公司的办公室里,运用他的那些来源于书本上的专业知识,精心炮制出了一大堆“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有谁敢用?
  这位博士的问题在于,他有很多专业知识,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层面上他是一个富翁,在处理具体问题上他却是一个低能儿。
  类似的“白痴”博士在中国绝对不是个别人,在很多大学里,教授都是“文抄公”、搬运知识的苦力,他们的所谓学术研究,就是从书本到书本,哪里会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研究,哪里会去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办法!
  教授们如此,教授们“指导”出来的学生,难道不会如此?“白痴”博士、“白痴”硕士就像孵化出来的小鸡一样,打着知识的饱嗝从各个大学里摇摇摆摆地走出来,到各个单位享福去了。
  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人,一定具备两种与众不同的素质:总是有改进现有事物的冲动,总是相信有办法能实现这种改进。
  多年以前,我到街上配钥匙,惊奇地发现延续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手工配钥匙已经被机器取代,功效大大提高,精度也大大提高。我利用师傅配钥匙的机会认真观察配钥匙的机器,发现它的原理非常简单,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改进,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没有人去做,也没有人去想。手工配钥匙很好啊,为啥要改进它呢?
  有人对手工配钥匙感到不满,他认为可以有更快更好的方式配钥匙,节省客户的时间,师傅也能挣更多的钱。他不但不满,还坚信有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想啊想啊想,终于就发明了机器配钥匙。
  很多人都知道圆珠笔的故事。据说,日本的圆珠笔芯里装的干油墨,足够书写2万个字。但是,书写的字数多了以后,钢珠与钢圆管之间的空隙会渐渐变大,油墨就会从缝隙中漏出来,常常会玷污衣物,让人十分不愉快。
  为了解决漏油的问题,很多专家投入了研究,他们认为是制造圆珠笔的材料不够好,或者是油墨有问题,因此拼命想办法试图从材料的专业角度解决这一难题。但各种方法都使用了,甚至动用了当时的尖端科技成果,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日本有一个小企业家,他不懂什么高科技,但他喜欢动脑子。他买来很多支圆珠笔如痴如醉地观察,有一天他突然灵机一动:既然书写到2万个字才开始漏油,如果少装一些干油墨,让笔芯里的油墨只能书写1万多个字就用完,漏油的问题不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