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儿童资源网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待会儿啦!”蔓儿几乎头也不抬地回答。
  “好吧!”妈妈说,然后关上房门离开。
  妈妈等着蔓儿自己想明白,但蔓儿终究还是什么都没有做。
  选拔的日子到了。蔓儿一如既往,兴高采烈地去学校了。
  但是,到了傍晚,正如妈妈所料,蔓儿一声不吭地回到家。
  她一进门就径直跑上楼,只说了一句话:“我讨厌所有人!”在妈妈听来,她大概是说,“我讨厌自己做错了事。”
  妈妈等了一会儿,然后上楼去,发现蔓儿正躺在床上哭泣。
  “怎么了?”妈妈温和地问。
  “我好惨。”她啜泣道。
  “那你一定很难过!”妈妈安慰她。
  (这时,妈妈刻意避免了“我早就告诉过你”这样的话。)
  “我是跳得最糟的一个……”
  “你会进步的,以后还有其他机会啊!”妈妈说。
  “可是这多丢人呀……”蔓儿一直可怜兮兮地嘟囔。
  “我想这是一定的。不过,说实话,我敢说别人不会那么在乎你,他们都会更在乎自己的表现。”
  蔓儿还是把头埋在枕头里,不过,她的情绪已经平静多了。这时,妈妈才说,“今年你可以接着练习,如果明年你还想再试的话,你就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了。”
  蔓儿没有再争辩什么。
  孩子必须学会自立。成年人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是。学习“自食其果”是孩子学习自立的重要一课。
  对父母而言,眼看着孩子犯错,造成尴尬或不快,让他“自食其果”,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没有哪个父母会不爱孩子;而且父母有着人生经历,他们对于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要让他们在明明知道后果的情况下,撒手不管,任由孩子去承担不好的后果,对父母是个考验。电影《海底总动员》里的爸爸,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很溺爱孩子的爸爸,他对孩子做出的许诺是:爸爸不会让任何事情发生!还是“健忘鱼”多丽清醒:你这个承诺很奇怪,你不可能阻止任何事情不发生,因为事情总会发生,不管它有没有伤害。是啊,时间流逝,孩子长大,不可能总在父母的羽翼下,这是自然规律。父母要做的不应该是阻止所有的事情发生,把孩子放在温室里,而应该让该发生的事情发生,而父母则应在那里,给孩子以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有时候让孩子越早经历挫折反而有助于他们更早认识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应对挫折。
  很有意思的是,这样做,最后反而更能帮助孩子处理好问题。这比起盯紧他,盯到他精疲力竭受不了了,才屈从于你的恳求要好得多,而且这种做法还能促进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关系。
  日常生活中,父母应主动抓住一些机会教导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比如,当孩子没能准时交作业时;当你认为他应该更加积极,他却不听从你的建议时;当你跟他苦口婆心,他却拒绝你的帮助时……
  2、父母“合理的后退”是相当可取的做法
  如果孩子不理会你的提醒,那么父母“合理的后退”是相当可取的做法。你必须说服自己,让孩子“自食其果”是教育子女过程中必要的一环。
  与你争辩之后,他需要承受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最终,只能靠他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你越早让他自己承担责任,他就越快学会自己帮助自己。
  然而,需要记住,当“后果”终于到来时,你要谨守一条重要的原则:切莫直接对他说“我早就警告过你”这样的话,而要温和地重复提醒他未来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说:“你的自然课实验还有两个星期就要到期了,等你把这份作业完成,我来帮你计划一下如何按时完成作业。”相反,如果你不断与孩子争执,竭尽全力想让他认识到,他的一意孤行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这只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更想在辩论中战胜你,却忽略了对行为本身的思考。只有让孩子亲身经历自己惹来的麻烦,他才会被迫认清事情的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