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内容与方法
做人的核心是要有爱心。没有孝心的孩子很难有爱心。儿童明白道理是由近及远、由浅及深的过程,古人在《礼记》中说“立爱自亲始”,就是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孝敬长辈开始。对孩子关爱最多的人莫多于他的父母和家人长辈,如果孩子对这些最亲近的人也产生不了爱心、孝敬之心,你还指望他去爱别人,这是不现实的。所以,看一个孩子有没有爱心,做人方面有没有好习惯,首先看他有没有孝心。现实问题在于,现在的父母包括父辈和祖辈对孩子很有爱心,而孩子对父辈、祖辈的孝心是很不足的。比如,问父母孩子的生日是哪天,没有一个父母不知道,都记得牢牢的。给孩子过生日是家庭的大事情,可是倒过来问孩子,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如果不经过教育、引导,能记住的不超过一半。而且在孩子生日那天,庆贺的第一主题应该是感谢父母,因为孩子生出来的那天是“父忧母难日”,但现实中很少有哪个生日会是以此为主题的,好像我们的孩子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是因为没有形成习惯。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介绍过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国家有国庆日,这家有家庆日,是什么日子?是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一年一年地过,孩子现在都已经很大了,但家里最重要的一天还是这个家庆日,每逢这一天,孩子就会给父母准备很好的礼物,然后盛装聚在一起庆祝,非常有意义。是父母的相亲相爱才有了这个家庭,难道不值得庆祝吗?可以说,这是爱的教育,这是性的教育,这是感恩的教育,这让孩子懂得了家的意义,并养成了一种好的习惯。
《三字经》说得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小孩子生下来都是很好的孩子,只是受到不同的教育养成不同的习惯,所以才会有很大差别。比如对小孩子说,叔叔想吃你手里的冰棍,小孩子一般都很乖,同意了,你就把冰棍拿过来,假装放到嘴边,就开始夸孩子:你真乖,叔叔不爱吃,还是你吃吧。要是有哪个大人不开窍的,真把冰棍塞进嘴巴了,那孩子多半会“哇”地哭起来!连小孩童都知道真吃是不对的,假吃才好,这叫什么教育啊?很多家庭,父母买了好吃的都留给子女,自己不吃,也不让别人吃,而是看着孩子吃,这样培养孩子,一开始还觉得是乐趣,后来才发现孩子变得很“独”,独吃、独占、独霸、独享!等受不了了,再想去改变就很难了。
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案例。北京有位周妈妈,一家三口人都爱吃桔子,可她买桔子不按斤数去买,而是按3的倍数去买。晚饭后吃桔子时,妈妈的规矩是叫儿子拿3个桔子,洗净了每人一个。有一次,就剩3个桔子了,儿子没像往常一样把桔子递过来,而是用眼睛看着爸爸妈妈,那个意思就是说,就剩3个了,你们俩还吃啊?这位妈妈对爸爸使了眼色,吃!结果夫妻俩就开始剥桔子吃,爸爸妈妈这边剥桔子,儿子那边就开始流眼泪,心里话就是“真吃啊,都不留给我,你们真狠心啊!”这位妈妈后来告诉我说,我把这个桔子吃下去了,但一点味儿都没吃出来。我说你做得对,现在的孩子他不缺两个桔子,他缺的是心中有他人。所以我给诸位父母一个忠告:千万别让您的孩子吃独食!您教育孩子的最低水平就是吃东西一人一份,您要把自己的那份有滋有味地吃下去就是好的教育。孩子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什么叫社会化,通俗点说就是当孩子的心里能想到别人了,他的社会化就开始了,当他能处理好你我他之间的关系,他的社会化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个分桔子的孩子2000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收到了亲戚朋友祝贺给的500元钱。连他妈妈都没想到,春节回家看奶奶,这孩子就把这500元钱都给了他的奶奶。大家想想看,如果现在的孩子有500元属于自己的钱,能舍得给一位远方的老人,那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这个孩子如此有孝心?这就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美国人认为21天养成一个习惯。根据我们的研究,养成不同的习惯需要的时间不同,一些复杂的习惯需要30-50天。这位周妈妈怎么培养儿子的孝心呢?家里只要做好吃的,就让孩子先送一份给住在附近的姥爷姥姥,每月给远方的爷爷奶奶汇款让孩子去邮电局办手续还写上问候的话。多少个21天过去了,孩子有孝心的习惯就养成了。这也是孔老夫子的忠告,叫做“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他的天性一样表现得很自然。明智的父母要对孩子藏起一般的爱心,越爱他就越不能让他独吃独占,因为一个独吃独占的孩子是不可能与大家友善相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