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看学习就上瘾,不信试试看
4.课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5、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好处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快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首先,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使知识简约化,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系统化的知识,既好记又好用。
6、劳逸结合的习惯
曾有人这样说:“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要变傻。”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只是精神可嘉,方法未必科学。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爱因斯坦演算疲劳后,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几曲自己喜欢的曲子,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马克思在研究中感到疲劳时,就画一些画来转移大脑的兴奋区域。
为了保证孩子的劳逸结合,就要做到学习活动的定时定量。
所谓定时,就是对于哪些时间学习哪些内容,已经成为自觉行为,不需要别人提醒。譬如听英语广播,到了时间,自己就准时打开收音机;什么时间该写日记了,自己就自觉打开日记本。所谓定量,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量的学习任务,不轻易改变。譬如记忆英语单词,每天5个,雷打不动,即使走亲戚、会朋友、节假日也从不间断。这些习惯养成,在开始的时候家长要鼓励也要强制,一般一个月后,习惯就形成了。对于有些孩子,家长还要经常督促,以防出现反复。
7、翻查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的习惯
我发现不少中小学生不会使用一些必要的工具书。例如,有的学生不会查字典、词典,有的学生看不懂书目和资料索引。他们在学习中碰到疑难时,不能自己解决,只得去问别人。这样既形响了他们学习的质量和速度,又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学会利用工具书,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习惯,必须要加以培养。尤其是到了高年级,
有时候老师和家长不需要太“勤”,老师和家长太“勤”,学生必然会变懒。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情愿让他暂时不懂,也不直接就告诉他答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我们要让孩子一遇到生字词就翻查字词典;一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就翻查专业词典;一遇到生疏的历史典故就翻查历史典籍;一遇到不清楚的地名就查地图或地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