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第四个定律

儿童资源网

心灵成长第四个定律


  假若不留意这个细节,这个女子看上去是很可人的,她不仅漂亮,并且非常会说话,能力也非常出色。然而,尽管她看上去会很用心地对待你,但你总会感觉她有一些说不出的东西会时不时刺痛你一下,这些说不出的东西,应该正是来自被她压抑的“内在的自卑的小女孩”。
  我当时想,她指出小女孩脸上的雀斑,并非是有意的,而更可能是源自“内在的自卑的小女孩”的投射。
  那个小女孩被这个投射给击中了,她认同了这个投射,于是很受伤。如果她能多一双心灵之眼,审视一下这个女子的内在关系,她会明白,这个投射首先反映的是这个女子内心的问题。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想必她能在相当的程度上避免自己的受伤,相反还可能对她生出一些同情,知道她是因为自己内心不够和谐才忍不住这样做。
  多一只心灵之眼,可以让我们在适当的时候从一个伤害性的关系中脱身而出。
  同样,我们在认识自己时,也应多一只心灵之眼,学会经常审视自己的内在关系,从这个角度上理解我们对其他人的态度。譬如,这个女子,假若她能有这样一只心灵之眼,能审视一下她自己的内在的关系,她就能懂得,自己忍不住地指出那个小女孩脸上的一个雀斑,其实反映的是自己心灵深处的“雀斑”。
  “读完《爱是一种选择》,我感觉好像看到了一条阳光大道,铺在自己面前,只要勇敢地走下去,就可以抵达幸福和快乐的彼岸。
  但同时,这种美好的远景,却隐隐让我产生了一丝恐惧:假若我的主要问题“拖累症”得到了缓解后,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这太难想象了,有种我不再是我的感觉。现在,因为拖累症,我的确有点痛苦,但这种痛苦我习惯了,并不至于忍受不了。那条阳光大道是有点诱人,但我真的在想,就这样好了,不变好了,拖累症固然累人,但我还能够忍受的。”
  这是一个朋友的来信。她是一个敏感而感性的女孩,《爱是一种选择》这本书极大地触动了她的内心,让她明白了自己的一个主要问题——拖累症。这本书还提供了详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于是她好像看到了一条阳光大道,看到了通向幸福快乐人生的可能性。
  然而,这种可能性却让她产生了恐惧心理,她抗拒这本书给她的启示,她本能上想停留在原地,宁愿忍受,而不想改变。为什么?她的来信中也给出了答案——“这种痛苦我习惯了”。积习难改,她也并不例外。不过,在我看来,所谓积习难改,并不仅仅是因为惰性,更深层的原因是控制感。习惯意味着,我们看见开头,就可以隐隐看到结尾。不管结尾是好是坏,只要能预见到就好。其实,我们最惧怕的,并非是痛苦,而是无法预测的痛苦。假若痛苦能被我们预见到,那么,从心理上而言,这种预料中的痛苦就远没有那么可怕了。
  甚至,为了能证实自己的预见能力,我们常常会主动推动事情向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你预见到了幸福和快乐,你就会把事情向幸福和快乐的方向推动。如果你预见到了不幸和悲哀,你就会把事情向不幸和悲哀的方向推动。
  所以说,尽管我们很容易归罪于人,但其实我们人生的结局,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主动推动的结果。
  悲观情绪的背后,藏着洋洋自得
  一天,临近傍晚的时分,我独自走在广州的滨江路上。这是快乐的一天,有几件事很中自己心意。因这种愉悦的心情,一切景色看上去都那么宜人。突然,我看到一条货船从珠江上缓缓滑过,货船的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油污带,在落日的余晖中,有些五彩斑斓,显得非常刺眼。
  看到这幅景象,我不由悲从中来,脑子里蹦出了一句话: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