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需对孩子做的三件事

儿童资源网

家长需对孩子做的三件事


  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如何面对失败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首先,父母亲应当认识到的是,失败究竟是什么?失败就是指预定的目标没有达到或者达不到,或是受到打击或者陷入困境等。一般来说,失败总是先于成功,过不好失败关,就很难实现成功。失败不是一种静止的局面,它还会发生变化。它不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会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使你一败涂地。如果你的态度正确,就可以反败为胜,态度不正确,那就会受到更严重的第二次打击,失败是会发生连锁反应的。
  其次,父母亲应当和孩子共同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在挫折面前,父母与孩子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要相互支持,共同努力,锻炼强健的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学会做孩子的“镜子”
  千万不要做孩子的“训兽师”。
  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都是依据他人的反馈而实现的。孩子的自我意识的提升过程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就需要父母的“反馈”作用,也就是镜子的作用。
  1.如何和孩子沟通?
  第一步:停下来。
  当我们要做一件重要的工作之前,是不是先得把其他的事情停止下来?你不可能一边演算习题一边看电视,也不可能在与人聊天的同时写一份重要文件。那么听孩子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
  全神贯注听孩子说话,不仅是尊重孩子的态度,同时也能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父母应该坐下来,用眼睛注视着孩子,微笑着静静听孩子倾诉,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另外,在倾听这一刻,父母的心理应该是一张白纸,对孩子所说的东西不妨先全盘接受,而不是急着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评判和批驳。
  孩子最令人惊异也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他们是全新的,他们的头脑里总是充满着那样新鲜的想法、观念和情绪,这些东西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已经非常陌生了。“停下来”或许孩子将会给你带来另外一种美感。
  第二步:等一等。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他说出口的话并不真是他所想的,而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即所谓的“口不择言”。这个时候,父母凭着孩子一两句话是很难得出正确判断的。也有些时候,孩子说出口的话因为没有经过逻辑组织,在父母听起来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能急躁。不要听了孩子一两句话就大叫:“什么,你舒舒服服呆着,爸爸妈妈挣钱养活你,你还过不下去了?”也不要指责孩子说话的方式:“你究竟要说什么呀?要说话就好好说,别有一句没一句的!”这样的批评足以让孩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失去说话的自信。
  不妨等一等,听孩子把话说完,或者说,听孩子说出全部事实。
  第三步:自己来。
  有些时候,我们听孩子诉说了事情经过和他的想法,事情也就完了,但有时,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为了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还需要再加一笔。这一笔加得到位,那就是画龙点睛,要加错了,那就是画蛇添足。
  一个建议是父母尽量少用自己的嘴巴给孩子提出指导和意见,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你依然做一个倾听者,并对孩子的分析和判断做简单的引导。父母说得再多,孩子未必听得进去,而经过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则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经验。
  所以不妨采用“自己来”的方法,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父母亲仅仅是倾听者。
  2.如何把握惩罚的分寸?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但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