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幽默也可以用来伤人。比如,别人的种族、宗教信仰、生理残疾等是不能用来作幽默材料的,这会伤害对方的情感。如果孩子在无意中开了这样的玩笑,父母千万不能鼓励,而是应该郑重地与孩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引导孩子尊重他人。父母在希望孩子具有幽默感的同时,请别忘记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的孩子比较活泼,有的孩子比较内向,他们所表现出的幽默感的形式也会有不同,有的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幽默来自人丰富的内涵,随着知识面拓宽,阅历增加,举止谈吐自然会有所改变。父母不要操之过急,要耐心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幽默是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千万不要为了幽默而幽默,变成冷嘲热讽,或者变得油嘴滑舌。在引导孩子具有幽默感特质时,专家也提醒家长注意一些事项: 幽默要友善,不要伤害他人; 幽默要礼貌,不要嘲讽他人; 幽默要仅限于语言,不要有过激的行为。
---------------------------------------------------
第36种习惯 感恩他人让孩子理解父母。 教孩子感谢父母。 教孩子感谢师长。 教孩子感谢朋友。 教孩子感谢生活。
-----------------------------------------------------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
有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里遭窃,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给罗斯福,安慰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的回信是这样的: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遭到盗窃绝对是件不幸的事,但是,罗斯福却并不怨恨盗窃的贼。相反的,他还能找出感谢上帝的三个理由。这种感恩他人、感恩生活的习惯让罗斯福在遭遇不幸的时候还是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
感恩是一种交往的哲学。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有这样一条短信:“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 是的,一个人如果习惯于感谢他人,他将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喜欢。一个人如果习惯于感谢生活,他将得到生活的眷顾和宠爱。
日本的一些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他们的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孩子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所有关心自己的人。感谢父母,是因为父母养育了我们;感谢老师,是因为教师给予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感谢其他关心我们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使自己健康成长,渡过人生的一道道难关。这些看似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情道理和人文关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我们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的人是缺乏情感的,是不受欢迎的。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感激他人的习惯,他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欢迎、人人喜爱的人。
建议一:让孩子理解父母。
报纸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位做公司职员的父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有一天,上小学的女儿看到一则关于汽车的电视广告,广告词是:“爸爸开车好得意。”女儿觉得如果自己的爸爸也开上这种车,肯定非常得意。于是,固执的女儿要求自己的爸爸也去买一辆这样的汽车来开。女儿的要求,做父亲的非常愿意满足。于是,爸爸答应女儿去买这样的车。从此,爸爸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干活。终于有一天,爸爸开上了这辆“爸爸开车好得意”的汽车,他兴奋地问女儿:“爸爸得不得意?”女儿却懂事地对爸爸说:“爸爸,你工作好辛苦。”就是这句理解的话,让爸爸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很多父母习惯把自己的辛苦隐藏起来,呈现给孩子的总是生活中最高兴、最舒适的一面,以为这是对孩子最无私的爱。事实上,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将看不到生活的真实面目,从而对幸福,对父母,对他人缺少了一份理解和感激。因此,明智的父母要学会从小就培养孩子理解父母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