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跟孩子说话——好家长操作实务
.习惯不良(在小学阶段开始时,有的学生资质很高,理解和接受能力很强,很容易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乏味,第一遍的讲解听懂后,就懒得再听老师的讲解了。在初期,这一问题还不严重,但久而久之,由于这些学生听课的习惯已经很不好了,随着教学内容和难度的增加,可以说他们是不会听课了,所以听课的质量可想而知了)。
.听课方式听课质量更多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注意力是听课的关键。如何通过提高注意力水平来提高听课质量?﹡做笔记是尽量避免注意力分散的一个办法,通过对老师的讲解重点进行登录,使自己的思维一直跟随着老师。学生课后通过对笔记进行整理参考,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有助于学习内容的掌握。俗话讲:“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但缺点是不是所有的课程所有时候都适合做笔记。﹡带着问题去听课可以提高注意力效率。这样的做法是通过听课来解决疑问,所以可以在听课的时候有所选择,大脑就不容易感到疲劳,不仅听课效率高而且会更轻松。由于更好地掌握听课的主动性,就把一个通常被动的接受教学的过程转化成了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听课时主动获取疑问的结果和答案可以提高听课质量。而这其实就是听课的核心和意义所在。而对于那些没有进行课前准备,大脑里没有带着疑问就去听课的学生来说,听课的过程就会变得很盲目被动,也会令人疲惫不堪,听课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会听课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疑问的,有目的的,是注意力“很会”集中的那种人。所以带着问题去听课是最好的办法!那么如何带着问题去听课?就需要课前有所准备。那么又怎么实现有备而听呢?
课前准备——预习,自主展开自学行为的学习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在接受老师的授课前,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不仅可以了解下一阶段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了解到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疑难和问题,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更有针对性,为更好地掌握该阶段的学习内容有积极的帮助。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提前把预习了的内容后的练习做了,这样预习质量会更好。
预习的典型问题1.预习方式过于简约预习方式通常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浏览式预习;二是自学式预习。一般学生采取第一种预习方式的居多。这种预习只是对未来的课堂内容做了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但对于未来概念出现的盲点和难点不能做较好的估计和确定。这种方式对文科类科目比较适合,或者由于时间比较短促,所以只能采取简单的浏览式预习的方式作为应对。对不同科目应采取不同预习方式。第二种自学式预习,不仅要细致地阅读和研究,并且能根据课后练习或找相关练习册的练习题来验证自己掌握的水平和程度,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预习方式,实际上也就是自学。不过这种方式对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更合适。2.缺乏恒心,不能坚持做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取决于听课的效果;而听课的效果怎么样,取决于课前的准备——预习做得如何!有的学生对此缺乏认识,每天疲于应付作业,所以会说:“作业太多,没有时间预习!”缺乏自信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讲过,所以看不懂!”还有怕麻烦善找借口的学生会说:“都预习了,还上老师的课有什么用?”由于对预习的偏见、忽视以及方法上的不当,也就直接影响预习的效果。据统计,认为预习是好习惯的学生占95%以上,但不能坚持预习的学生也有95%,所以感觉预习好但没用,认为预习是负担的学生却有很多。
3.预习应该有所选择成功的预习会使听课质量更高,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预习是重要的、非常有意义的,但不是必要的!预习是为听课服务的。预习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学习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比预习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作业以外的时间里把以前的薄弱和空白点及时弥补上来。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不一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盲从。对不同科目采取不同预习方式。学习状况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应该保证预习,对错误原因及种类的分析是被动发现问题的过程,而预习则是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而差些的学生应先查漏补缺。学会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