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第48节:财商,决定男孩的一生(5)
  方法一:故意"贫穷"
  某年轻夫妇收入极其丰厚,生活自然过得富裕安逸,他们穿的是名牌衣服,用的是高档电器。但自从他们的儿子出生以后,夫妇俩就故意装扮成"穷苦"人家。
  在家庭生活中,他们注意克勤克俭,衣服不再追求名牌、时尚,吃的不再刻意要山珍海味。他们还时不时在孩子面前唠叨: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让幼小的孩子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家里的经济并不富裕。
  在夫妇俩"贫穷"教育法的培养下,他们的儿子自小就学会了勤俭和节约,从不乱花零用钱。平日,家里没用的纸箱皮,他会一个一个地存起来,积累够一定数量时,就拿去卖给那些收纸箱皮的人。看到小鬼"当家"的一副认真样,夫妇俩心里乐滋滋的,对儿子的行为赞赏不已。
  这对夫妇别出心裁的教育方法,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也可以触类旁通,借鉴一下呢?
  俗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孩子习惯了花钱如流水、伸手钱便来的生活,面对父母的拒绝或家境的变故,他又怎么会理解和接受呢?而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意识,长大成人的他也必然会对财富倍加珍惜,并感恩父母为自己所创造的一切。
  方法二:接触"贫穷"
  家长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如果我们老是在他面前念叨自己以前生活如何贫苦、如何艰难打拼等等"老掉牙"的事情,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孩子反而会嗤之以鼻,甚至反驳道:"都什么年代了,难道你们想社会大倒退,让我们回到你们那个穿破衣、啃红薯的年代?"
  对于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我们不如来点"新鲜"的教育方法,让他们亲眼目睹社会中下层人们的穷苦生活情景。比如收集一些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有关边远山区人们生活工作的图片、报道和录像给孩子观看,以此触动他们的心灵;或带他们到下岗工人的家里、陪他们去孤儿院看看那些孤独无助的孩子,使他们领悟到自己的幸福所在……
  一个刚12岁的男孩,平日花钱如流水,小小年纪就好吃懒做、贪图安逸,还总是逃学。父亲对此忧心如焚,于是就安排儿子到一个朋友的工厂里去做调查,让他观察民工的日常工作。在工厂里,男孩第一次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知道了自己生活的优越,明白了的父亲的良苦用心……
  子女只有懂得贫富的明显差别,才会调整好心态,在对比中学会知足,在对比中学会珍惜,从而自觉反省自己平日的奢侈行为。
  方法三:体验"贫穷"
  男孩是固执的,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一旦定型就很难改变。因此,如果我们不让其身临其境,不来点"苦肉计",他们就很难真正感受到"贫穷"的味道。
  一位母亲的方法很有独到之处:
  放暑假时,妈妈把10岁的儿子明明带到了乡下的大伯家里,让儿子寄居在农村,和农家孩子一起放牛、耕种,吃着油花并不多的饭菜。
  从来没有干过什么活的明明自然是十分不习惯,才待了两三天时间,就嚷着要回城里。大伯也不忍心看着白净柔嫩的侄儿受苦,于是劝"狠心"的妈妈来把儿子接回家。可是孩子的妈妈丝毫没有因为电话里儿子的诉苦和哭声而动摇,她还语重心长地教导了儿子一番。儿子明白了妈妈的初衷,于是就安心地住了下来。
  两个月的假期生活,明明渐渐爱上了憨直可爱的农家孩子,喜欢上了淳朴宁静的农村生活,而且增长了不少农家知识,学会了很多农活。回到城里后,甚至连他那晒得黑黑的皮肤,也成为了城里小朋友们羡慕的对象。
  英国的一位文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平静的海洋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父母们,如果你们想让儿子早日成才,那就狠心地让你们的孩子"贫穷"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