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家长十不做孩子受益是终身

儿童资源网

考生家长十不做孩子受益是终身

  每年到了高考冲刺阶段,都会有很多家长感到焦虑,不知道自己该为孩子做点什么。于是,有些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有所作为”,却忽略了孩子们的真正需要,结果做了一些“帮倒忙”的事情。所以,我想在这里把以往根据调查总结的一些高考禁忌和大家谈谈,说说考生们最烦的十件事,同时进行相关的分析。
  希望广大家长引以为诫:
  1、父母总是唠叨以下类似的话:(这类话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总之,任何话都要适度,不要变成唠叨。)
  a)最后关头了,坚持住;(容易引发“终点”效应,泄劲作用)
  b)千万别紧张;(反而容易造成暗示,产生紧张)
  c)答题检查仔细点,别老白丢分;(含有谴责成分,容易引起逆反)
  d)加油,成败在此一举;(导致“加压”效果)
  e)还剩几天了,赶紧看书去;(含有训斥成分,容易引起逆反)
  f)我告诉你,上不了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含有威胁成分,容易引起逆反)
  2、家里过于安静,所有人都跟作贼似的;(对于过度敏感的同学,反而导致他们在考场上容易对一些声响过于敏感。)
  3、给我买各种补品,强迫我吃,甚至说要带我打能量点滴;(不要强迫孩子,否则适得其反。补品的作用非常有限!)
  4、总是拿我和别人比,让我像某人那样干什么;(冲刺阶段,注意孩子的情绪稳定;另外,每个人有自己的学习方式,状元的学法并不适合所有人。)
  5、不让我参加任何体育休闲活动;(建议同学们散步和慢跑,不要参加踢足球、打篮球比赛等激烈运动。)
  6、老是怀疑我有心理紧张问题;(适度紧张是正常、有益的。)
  7、父母为我高考的事情吵架;(高考是全家考验,父母要团结一致,父亲要起到更年期和青春期的调解员作用,尽量缓冲母亲的压力和焦虑。)
  8、用金钱向我施压,例如:你要是复读,咱家还得花好几万;(不要让父母的情绪变成孩子的考前焦虑。)
  9、老是追问我模考成绩,问我能考多少分;(与孩子的沟通要建立在自愿、轻松、愉快的基础之上。)
  10、动不动去学校找老师了解情况。(更多地信任孩子,给他鼓励。)
  以上所列都是考生们普遍反感的事情,可以说,家长们好心所作起到了相反的结果。家长想要帮助孩子出一份力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您最好和他沟通一下,明确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如果孩子明确表示不需要什么,那么,你能为他作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和平常一样,不要有什么特别。祝孩子们高考心情愉快,一切顺利!
  东北网齐齐哈尔4月20日电家长如何面对“恐高症”
  高考,被人们称之为“黑色的六月”。星移斗转,日月如梭,“黑色的六月”又将如期而至。面对一年一度的高考,考生们的压力不言而喻,但对于家有考生的家长来说,又何尝不沉重呢?
  据了解,今年齐市报考高等院校的考生共29016人。
  我们可以粗略地算一笔账,一个考生最起码牵动着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直系亲属的心。就算是排除种种因素,一个考生至少有三四个直系亲属牵挂。那么,近3万的考生将牵动着10余万人的心。而最关心、牵挂考生的应首推他们的父母,孩子小时,他们抱在怀里;大了,他们装在心里,沉甸甸地压在心头……再过40天,考生们就要走进考场,“华山论剑”了。面临高考,众多家长们压力如何?他们在想些什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八九成以上的考生家长感到压力较大,具有“恐高症”,他们的压力来自于对孩子能否胜出心中没底,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忧心忡忡……
  在工商银行就职的宗先生面带忧虑的告诉记者:我都有些怕提高考了。现在一家就一个孩子,高考是孩子的人生大事,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它关系着孩子将来的前途和命运。这两年,虽然高校扩招后,孩子都能有个大学上,但作为家长来说,还是希望孩子能考上一个重点院校,选个好专业,以后好能找个好工作;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了,但终究还是一考定终身。我真怕孩子在高考时发挥不出自已最好的水平……
  记者发现,在这个时期,家长普遍比孩子还着急、紧张,心理上十分焦虑。在第一机床厂下岗的刘先生对记者说:孩子读了12年的书了,大考小考都过去了,就看这最后“一哆嗦”了,考不好就完了。重读一年至少得五六千元,不但孩子得再受一年“煎熬”,而且对我们家也是又一次精神、经济上的考验。再说即使重读,谁敢说明年能否考好。所以,全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今年的高考上了,希望孩子能考个理想的大学,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可是,这些话又不敢对孩子说,怕孩子心理有压力,只能我们自己默默的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工作在市五官科医院的孙医生坦言,我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稳定,在一轮接一轮的高考模拟考试中,成绩总是大起大落,我生怕孩子因模拟成绩不理想而影响总复习,对高考失去信心。总是担心孩子因为生病或情绪不好而影响高考发挥,或者总怕孩子在这段即将离开学校的日子里谈恋爱。总之,我内心压力老大了……
  然而,在大多数家长承受“恐高症”之际,三十四中的于老师语出惊人,她对记者说:用平和的心态对待高考,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是帮助考生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她微笑着说:我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但他特别要强,放学后自己总是学习得很晚,从不需要我们督促。反而还总是我们提醒他早点儿睡觉。孩子现在学习是最关键最累的时候,很不容易。做家长的应该充分理解、关爱他们,让他们劳逸结合。我们家就是这样,星期日我经常陪孩子去齐大体育馆打篮球,陪他看电视里的体育新闻或央视篮球赛。赶到他放假时,我们大人有“应酬”有时也带着他参加。孩子努力了就好,一切顺其自然,大可不必搞疲劳战术。
  至此,诸位家长,你不觉得于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吗?实际上“恐高症”在有些家长身上体现得比考生还明显,有的甚至食不知味、夜不安寝。而家长的“不安”,最终会造成考生的“不安”,从而影响考生的考试成绩。只有家长的心态平和了,对考生的负面影响才会减低,才能让考生心平气和地去参加高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