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六年级,却已经老了

儿童资源网

我才六年级,却已经老了


  反思三 让孩子身心停靠
  在家有一首歌的歌名叫做《离家出走》:“我弄掉了通往自己心的钥匙/青春像首没头没尾杂乱的诗/丘比特总忘了ontime/剪破牛仔裤的口袋发泄无聊/没有接到他的电话我快死掉/这夏天真让人想逃/新的墨镜旧的世界/我要背对过去绝不妥协/离家出走到世界尽头/看看快乐能多疯而痛能多痛……”问问你,孩子的家长,看得懂歌词是在说什么吗?能够体会到“新的墨镜旧的世界”,知道孩子心灵深处“快乐能多疯而痛能多痛”的挣扎吗?
  而今,跟“少年老者”十分相似的情况是:孩子离家出走。
  一位有20年教龄的老师说:“许多离家出走的孩子在出走前都遭受着心灵的煎熬:或正承受着父母离异之痛;或遭到父母不近情理的责骂;或在学校长期不被老师所关注;或被老师不分场合、不讲方式地批评;或有了意外遭遇如早恋、成绩滑坡等,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长时间憋在心里……如果家长和老师能抓住契机迅速解决问题,离家出走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从孩子方面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都渴望心理上不再依附父母,他们要求独立思考、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也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友谊。如果家长、老师还像从前那样对待他们——为了创造自己心目中的乖孩子而随心所欲地“管教”,便会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对于小学生来说,也许只是不写作业、不好好听讲、逃学等,对于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以离家出走来“示威”。
  孩子离家出走的另一个原因不是因为家里对他不好,而是太好,好得没了“自由”。一位孩子说家长对他太好了,上学、放学家长都用车接送,回来后连饭都给盛好了,家务活就更不让动手,家长对他好,可他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因为他找不到自己。显然,在孩子看来,家长的爱更像绳索,牢牢地捆住了他们,为了自由他们不得不进行反抗。如果家长不能捕捉到孩子的反抗信号,采取措施,反抗往往发展成过激行为——离家出走。
  就家长而言,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离家出走的孩子多出在“问题家庭”,如家庭不和、单亲家庭等,或是跟着老人生活的孩子,这类家庭的家长或者以绝对权威自居,稍不如意,非打即骂,孩子长年累月接受着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孩子处于被放纵、无人教育的状态。无论是溺爱还是严惩,孩子的心理都不能健康成长,当面临网瘾等一系列问题时,孩子找不到可以正确帮他的人,很容易陷入出走的“怪圈”。
  在目前情况下,考试成绩的好坏仍然是评价一个孩子优劣的重要标准之—,部分孩子在重压之下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个别孩于选择了离家出走。一位中学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升学率是每个校长、老师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学校只有将升学率落实在每—个孩子身上,学校才会被整个社会所认可。为追求相应的升学率,学校和老师的许多言行给孩子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当孩子承受不了时,他们便会去找发泄的途径。
  【知识】
  儿童心理健康六项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个性倾向与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与生活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借鉴】
  国外家教五个典范
  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点评: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恰当运用期望效应
  教育典范: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运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点评: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捕捉成才敏感区
  教育典范:19世纪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萝的花瓶。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
  点评:发育正常的孩子在五六岁时会对某一方面表现出极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父母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区”,顺势予以引导,为孩子的成才打开通道。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教育典范: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几乎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点评: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经成为国内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弊端。事实证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欠缺,已经是我们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
  在实践中教育孩子
  教育典范:在瑞典,两岁多的小班学生最初学的单词除了“你好、谢谢”以外,都是森林里的植物及野果的名称。在夏天,每星期中有两天需要老师带着小宝贝们到森林里玩耍或做小试验。例如,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纸、玻璃、香蕉皮等埋入,过了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对小孩讲解土地可以或不可以吸收哪些垃圾。
  点评:与理论教育相比,实践教育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儿童接受,瑞典这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接受、对生活及人类的热爱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