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塑造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

儿童资源网

【王晓燕】塑造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


  记:为什么婴幼儿时期的经历会对后期产生这么重要的影响?
  王:这是由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洛伦兹"印刻"实验:小鹅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第一次睁开眼睛,首先看见什么动物,就把这种动物认作妈妈。这种出生后的"认母"现象,是动物智力发展中的"母亲印刻期",这个短暂的时期,就叫做关键期或敏感期,错过这个时期再也不能弥补。心理学家发现,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发展也存在类似情况,比如,人的感知觉发展、语言、心理、数概念、想象创造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关键期都在婴幼儿阶段,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为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刺激,则孩子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发展特别迅速,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如果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便可引起病态反应,能使其情感活动受到永久性限制,影响其人格的行成。有关狼孩、熊孩的记载就说明了这一点。
  记:古人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原来还是有这许多科学依据的。现在大家也开始意识到早期教育很重要,听说全国许多地方都掀起了"早教热",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我可以负责地说,我国社会现在大多数的人对早期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处在一种迷茫状态,陷入的误区令人担忧。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狭隘的早教观。在一个非常热闹的育儿网站上我看到过这样两个帖子:"上星期六我带孩子去早教了,这星期你去吗?","你觉得是英语好还是蒙台梭利好",当时我忍无可忍发言:"其实你每天都在早教","英语与蒙台梭利风马牛不相及"。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年轻的父母把早教狭隘地理解为只是把孩子送进某个机构接受特定的调教,或者利用某种方案进行专门的训练,而没有意识到早教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每时每刻交流共处的影响,就是给孩子提供的每一个环境细节的熏陶引导,这样狭隘的早教观便很容易导致父母对于一些早教方案的盲目迷信和对于自身日常教育行为的忽视纠偏。
  第二是单一的智能观。现在大家都知道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开发非常重要,但在实践过程中,却简单地把读写算的训练简单地等同于孩子的智能开发,孩子一生下来就教他认字、背古诗、记单词,似乎只有这些东西才能算是早教的成果,许多媒体也纷纷报道某某小儿几岁识了几个字,会算多少题,这就把早教引入了另一个误区,导致父母对于一些神奇的早教方案和神童效应趋之若鹜。
  何以如此,就是因为智能观的问题。传统的智能观认为人的智能主要是语言、数理逻辑和空间思维等方面,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和考试以及传统的智力测验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几方面的能力进行,而一个人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的历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却远远不止这几项能力,所以才会出现为什么学习成绩好的人未必生活能力强,智商高的人未必以后的成就大的现象。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等人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精辟的解释。他们认为,每一位儿童都具有身体运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数理逻辑、空间知觉、语言、音乐、自然观察等多方面的智能,每一种智能都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在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异,有的这方面强,有的那方面弱。对于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进入与这些智能相关的各个学习领域,从中发现、培育每一个孩子的智能强项,并且扬长补短,帮助每一位孩子在自己的潜能特长上建立充分的自信、并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如果以这样多元开放的智能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那么家长和和教师都不会只盯着孩子的语文数学成绩而把孩子逼上成长的绝路了。
  第三,是功利的育人观。从徐力杀母到双胞胎毒死双亲到重庆女孩在考上硕博连读却被学业逼疯,这一连串的悲剧都来自于父母急功近利的育人观。独生子女的珍贵、望子成龙的期望、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都使当代父母不自觉地把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和人生代言人,他们把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目标、没有满足的虚荣愿望都一齐嫁接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为自己争气、希望孩子为家族争光,他们只要孩子学得好、只要孩子出人头地争第一,而不在乎孩子学得开不开心、过得快不快乐。这样的父母心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年轻的父母们碰在一起,就会比较谁的宝宝学会的东西多,不管宝宝自己愿不愿意,都要把宝宝推向众人面前进行表演,而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比来比去并希望通过强化训练使他在各方面超过别人的父母更是比比皆是。这种极其功利的育人观便会使父母为了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而采取非常专制的高压政策,从而使孩子在威逼之下自然而然形成"我为你而学、我为你而活"的反叛情绪和对于人生价值的迷茫感受。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孩子把对于人生的失望和怨恨之情发泄在父母双亲身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教育之“痒”:塑造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
  记:通过上述这些谈话,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其根源都在于婴幼儿时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所以,早期教育至关重要。那么,对于每一个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及其他的社会人)来说,你认为早期教育最应该教什么?什么才是真正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渔"
  王:是塑造每个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因为决定人一生发展的最核心的因素不是别人,而是他自身的主体力量,只有让每一个孩子形成最佳的主体状态,才能使孩子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而这最佳的主体状态便是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它才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灵魂,也是我们需要从小到大教给孩子的"渔"。前不久,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上升到事关伟大民族复兴的重大高度,中央如此重视,我为此感到庆幸和振奋。我个人理解,中央提出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本质内涵,就是要重视培养每个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它挠到了我国教育真正的痒处和痛点。
  阳光般的生命感觉是一种人文精神,是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人生的价值观念,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种子。它是可持续的、多元的、整体的素质。对于每一个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及其他的社会人)来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做好直面社会、独立人生的种种准备。这种准备不仅仅是知识的,还有身体心理的,还有情感道德的,还有如何遵守社会规范,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如何自我调控、自我创造等等各种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现在手把手教孩子是为了以后不用教,现在一步步牵着孩子走是为了以后不用牵着他就会自己走。在漫漫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境遇,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如果让孩子从小形成快乐明亮的人生基调,他(她)会健康从容地打造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并以自身的努力创造积极报效整个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