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孩子谁更需要补课?

儿童资源网

家长和孩子谁更需要补课?


  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最好的教育方法永远都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具体情境而化的。智慧是灵动的,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如此拘泥。智慧也是无处不在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家长自己去领悟和琢磨。鲜活的感受比枯死的知识要贵重千倍,有时候,心头的灵光一闪要胜过无论哪个专家的千言万语。
  我相信这本书的很多地方能够给人带来触动,帮助家长们走出教育中的许多“误区”、“禁区”和“雷区”。
  但就如前文所述,我对本书最大的好感还是在于,它能够帮助家长们明确什么是健全的教育价值观和成才观,从而克服如今困扰着当代中国的“家长症候群”,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角色。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家长固然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现实中国有很多家长由于打工谋生或经商赚钱而放弃了教育之责,致使今天社会上出现了家长缺席的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但更值得提醒的是,家长们不能以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尤其不能为了逼迫孩子走向“成功”而“绑架”孩子本该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使孩子成为代偿自己人生缺憾感、补救自己人生挫败感、实现自己人生成就感的一个可怜的“人质”。
  周国平的这段话说得不错:“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用胸怀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书中一位专家建议家长应帮助孩子确立一个这样的面对世界的态度。其实,在面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家长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一种勇气和胸怀呢?
  孩子成长的乐趣要让他自己去享受,孩子灿烂的未来要靠他自己去创造。聪明的家长懂得,该管的要管,该放的要放;智慧的家长知道,收与放的分寸在哪里,爱与溺爱的边界在哪里。
  我想,读了这本书,多少能帮助今天的家长们认识到,如何在“成功”与“成人”之间确立起一种辩证的关系,如何在“教”与“不教”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只有真正领悟了自己的职责,家长们才有可能从不断积压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才能摆脱那种向着社会公共欲望投射的成功目的地“末路狂奔”的宿命。
  虽然我知道,这不会是一个很轻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