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挑战

儿童资源网

向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挑战


  6.不清理学习场所
  清理学习场所是指学习完成后及时整理桌面和周围环境,物归其位,以便下次学习的顺利开展。这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有些孩子由于多种原因,不太耐烦去做这种工作,往往把清理任务扔给家长。家长有时出于溺爱,认为孩子做完作业已经够辛苦了,就不再要求孩子清理学习场所、收拾书包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会做这么细致的工作,或做起来较费时,效果不佳,于是越俎代庖,落得省事。
  对策:孩子做作业是比较辛苦的,但不能因此放弃要求。具体处理办法是,让孩子稍稍休息和松弛一下,然后再要求孩子清理。孩子初次清理时,应有耐心地在一旁指导,直到清理完毕为止。最后,给孩子一些鼓励,口头鼓励或物质鼓励均可。特别注意的是,就算是孩子收拾得不干净、不整洁,家长也应鼓励,而不应抱怨或再次整理,这样只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7.无节制地看电视
  龙龙爱看电视,放学回家,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就打开电视,看得入痴入迷。吃饭、做作业、玩耍都要开着电视,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至少4个小时。眼睛近视了不说,学习效率也极为低下。
  对策:家长不让孩子看电视是不合理的,关键在于指导孩子正确地利用这种传播媒介。为了防止孩子无节制地看电视,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经常性的教育,要约法三章,每天能看多长时间应依儿童年龄、身心状况、学业状况而定。有两条家长须记住,第一,不要把看电视作为对孩子的一种奖赏;第二,要恰当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适当带领孩子做些室外游戏和室内游戏。同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些有趣又有益的儿童读物。另外,家长自己也不能有长时间看电视的习惯,最好不要经常打开电视。
  纠正行为不要撕裂“伤口”
  王娅琼说,纠正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个反复的过程,纠正的过程也许是艰辛的,但只要家长每天坚持纠正,且方法得当(注意:身教要多过言传,少责罚、多鼓励),一天天过去,就能欣喜地看到孩子的转变。尤其是在暑假里,家长和孩子接触的时间较多,可借机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在纠正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时,切忌撕裂‘伤口’。”王娅琼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在餐馆打工时,手指被刀具划破了,他去一家私人诊所治疗。医生给他清洗了伤口,上了点消炎药说:“没事了,你的手指只是一根小血管受了伤,不用包扎,会自然愈合的。”这人觉得奇怪,“您怎么知道只有一根小血管受了伤?”医生听了,便很认真地拿来镊子,将那人的伤口朝两边撕开,指着中间的一根小血管说,“你看,先生,就是这根小血管受伤了!”这一下,这个人原本不用包扎可以自行愈合的伤口遭了殃,伤口不但要包扎,还得请假休养。
  王娅琼说,这个故事在纠正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方面,给了我们启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他们自己可以自然修复的小“伤口”,却被家长人为地“撕大”了,弄得非“包扎”、休整不可。比如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爱岔嘴是正常现象,孩子们得有个适应过程,但不少家长和老师却总在批评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你不是个好孩子,一边罚站去?”看看,“伤口”被撕大了,想“自然愈合”都变得困难了,将来只有靠老师和家长的强力矫正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自然愈合的小伤口不留疤痕,而经过扩大再治疗的伤口,治愈后是一定会留下疤痕的。王娅琼说,在纠正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方面,被“撕开”扩大化的坏习惯,将来的纠正也会留下“疤痕”,而这也许是孩子一辈子也抹不去的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