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为父为母的忠告与建议

儿童资源网

对为父为母的忠告与建议


  尽量让你的期望合理化。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标,孩子可能会根本放弃了。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成对孩子的建议。尽量不要把孩子和别人比。
  鼓励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而不是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了,要鼓励他马上用到学过的知识,让他知道学这些知识对生活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考高分才学。最重要的是要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导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是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呢?我下面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
  *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
  ●培养快乐感性的孩子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钢琴、练跳舞。我认为有一些嗜好是很好的,可以帮助全面发展孩子,但是要适量。有些学习是很苦的,所以我都会用“让孩子有选择”的方法和孩子约法三章。当我的两个孩子都对音乐表示兴趣时,我们对他们说:尽力学三个月,三个月后,他们如果尽了力,他们可以决定要不要再学。结果,他们对音乐都没有兴趣,但是一个画画有兴趣,一个对戏剧有兴趣。于是,我让他们朝他们的兴趣发展。
  ●培养自信积极的孩子
  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给孩子正面的回馈。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所以你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个长期的可衡量的计划。
  家长的教育思想
  前日,与一个搞教育的朋友谈到目前教育学生的阻力,我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是家长。
  在这个论坛里,常来常往的有两年多了吧。遗憾的是,看到的大都是讨论具体招数的文章。很少能看到有益的教育思想交流。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家长是教育阻力之说。
  因为任何一种模式的最终改变,都是先从思想上改变。
  教育如果产业化,顾客群体是谁,家长!没人否认吧?孩子只是附加了教育价值的商品。家长如果能理性消费,教育的市场断不能如此繁荣!
  别说社会压力什么什么的,社会没有不许你的孩子做厨师、缝纫工、技能工人、农业工作者等等等等,是你自己不许你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因为压根你就认为你的孩子一定成龙成凤,他们要是这样,你们会没有面子,或者埋怨自己没能给孩子更好的人生。事实上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人生?适合他的就是!
  对家长来说,附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去安排孩子的成长之路,远比根据孩子的潜能去帮助孩子成长容易得多。前者只看别人如何就可以,后者需要自孩子诞生之日起,不但投入爱、关心,还要投入时间、与孩子共生共长的智慧、最终发掘什么才是适合他的,这需要投入十七八年的时间呀!大多数家长生养之前是否考虑过?事实上,人生最长的学习阶段该是“家长”这一学位,要拿到,还真不容易!
  目前的中国教育,已经活力尽失,形式太过单一。就是有现行教育体制以外的教育形式,我们也没有选择,家长的教育选择权被公然践踏。孟母堂一事已经告诉我们了。
  思想百花齐放的年代多么令人向往,那些黄金时代,教育形式都不是单一的,可以任你取舍。
  但我还是乐观地认为,不可为中有可为。学校里不是讲分数么,家长不讲可以吧;学校里重视绩优生,家长重视孩子的健康快乐可以吧;别的孩子能考北大清华,我的孩子读职业学校可以吧,只要他将来能有获取快乐生活的能力,其他都是次要的。
  要家长转变观念,很难!因为很多家长在成为家长之后就不再吸收新东西了,更不用说教育思想这种不能立即见效的玩意儿。只有当新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能得到一个具体方法的指点就满意了。可是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很多方法是不可以复制的。就是针对同一个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发生了哪怕同样的问题,其解决方法都是不同的。这全赖家长是否积累了足够的智慧,真正地了解孩子。
  中国家长应该向西方学什么?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