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阶段学生抗挫的自信心?

儿童资源网

如何提高小学阶段学生抗挫的自信心?


  三、树立小学生抗挫的自信心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教育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部分教育的缺位,常常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丧失理智和自信心,出现恶劣情绪,甚至过激行为。除了学校的教育外,家庭和社会必须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这一弱点和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齐心协力完成对小学生的挫折教育,树立他们抗挫的自信心。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关键部分,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摇篮。然而当今小学生,绝大多数沉浸在家庭“爱”的关怀之中,他们极少品尝到生活带来的“苦涩”,家长的这种“望子成龙”式的传统观念最终导致了家庭教育的错误导向。如何才能给孩子最“真”的教育,形成正确有效的生活引导成为现代家庭挫折教育的问题所在。我认为家长应该从以下方面下手:
  1、创造孩子成长的优质环境。儿童善于模仿,家长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儿童的个性和身心发展。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针对儿童的这一特征,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让孩子学有榜样。生活中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并战胜困难,以实际行动培养孩子在挫折中吃苦的精神和敢于奋起的勇气。
  2、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现代社会中,家长往往喜欢在事情还没有开始就把答案告诉孩子,使孩子丧失了亲自尝试酸甜苦辣过程的机会。现在的学生家长几乎每天接送自己的孩子,从一定意义上说,家长的这种行为确保了孩子的安全,在与此同时却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体验挫折的机会。回溯十年前,那时是很难看到有家长接送自己的孩子,而看看现在的小学校门口,可以说就是学生家长的天下。
  面对如此的现实,我深感遗憾。家长的这种教育是片面的,作为21世纪的学生家长,必须改变原来的观念,放手让孩子自己寻找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做家长的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在树立孩子抗挫自信心的面前,家长必须放手让孩子适当的受点委屈,受点挫折。让孩子在挫折中奋起远比家长自己“出手”代替孩子实践失败、夺走孩子尝试失败的权利更理智、更有远见。
  3、培养孩子抗挫折的习惯。习惯的形成能够帮助孩子在受挫的任何时候都能保持镇定,并利用以往的经验去挑战挫折,最终战胜挫折,所以我们要使孩子习惯挫折。习惯挫折,听上去十分别扭,实践起来十分残酷,但一旦我们孩子做到了,那它就会是孩子人生道路上一个巨大的成功,是孩子战胜自我的一个最大战利品。
  (二)社会教育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人民的希望,关心和支持教育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全社会要把树立小学生抗挫的自信心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成败的大事来抓。大力利用各种媒介和社会舆论宣传挫折教育的价值,使社会各行各业都能支持对小学生的挫折教育,形成挫折教育的大氛围。
  1、通过典型事例提高小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我们的孩子在挫折面前需要的就是“超越自我”的精神。社会化的教育是挫折教育最终成功的平台,我们对小学生的挫折教育也只有实现社会化,小学生才能真正摆脱挫折的困扰,实现人生的理想。
  2、创造小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实践出真理,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收获。我们的挫折教育可以通过夏令营、军训、远足、学农等集体活动来培养小学生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树立小学生抗挫的自信心还需要目标适度。
  目标过高,学生一时难以达到,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学生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容易让学生滋生成功不难的思想,结果一遇挫折,还是无法应付。“跳一跳,摘果子”这对那些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比较适宜。过多过量过难的抗挫折教育不但难以实施,还会产生负作用,甚至使学生在抗挫折过程中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走向反面。只有目标适度,才能达到树立小学生抗挫自信心的目的。
  总之,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十分重要的任务。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应树立他们抗挫的自信心,重视培养他们的承受挫折的能力。但学生抗挫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教育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个性存在着差异,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通过点点滴滴的诱导和持之以恒的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面对人生中的每一次挫折,永远挺起腰杆做人。要帮助每一个学生使其充满积极进取的信心,乐观向上,奏响生命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