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你的孩子应该学会什么?
(四)、让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由于有意注意是自觉进行的,保持有意注意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因此,幼儿在家长的教育和培养下,可以逐渐学会采取一些有意注意的方法。如,看图画书时,可让孩子自己提醒自己“看完这里再玩”,或者用动作来保证注意,如为了看书集中注意力,教孩子用手指着看的地方等。
四、培养良好的想像力等于给了孩子智慧的翅膀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经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新形象的过程。有意想像是一种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可分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培养幼儿的想像力有很多种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无意想像,家长要予以及时引导,以发展他的有意想像。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幼儿给另一个幼儿讲故事,看上去讲得很起劲,仔细一听,毫无中心,家长可以及时引导,使幼儿的无意想像串起来。
(二)、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再造想象
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的描述,在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创造想像的基础。幼儿主要依*再造想像来理解间接知识。比如问幼儿:“夏天是什么样子呢?”幼儿就会在脑中想像夏天的样子,“热,妈妈穿裙子,脸上流汗”这就是再造想像。
(三)、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想像
创造想像是在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幼儿的创造想像是在再造想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想像,复述故事和引导幼儿自己创造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五、思维力是智力家教的核心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儿童思维的发生在两岁左右。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如何来开发幼儿的思维力呢?
(一)、有意识地促进幼儿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
如何发展分析综合能力呢?对幼儿来说,通过游戏的方式比较好。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在讲完故事之后,可以和孩子分析,“为什么兔子没有乌龟跑得快?”之类的问题。
(二)、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比较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要培养幼儿找相似之处的能力。比如:可以在游戏中适当地给孩子提问题:“为什么汽车能跑,火车也能跑?”“因为他们都有轮子。”孩子的这种回答就是找到了相似之处。
(三)、有意地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
一般来说,4岁以下的孩子基本不能分类,但也可以提前培养。比如,给孩子一些画有单一物体的图片,让孩子分类,并给予指导,通过活动培养孩子的分类能力。
(四)、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
比如,把分别画有人、车、马、虎的4张图片摆在幼儿面前,让幼儿从中间拿出1张和其他3张不一样的图片来。如果孩子将车拿了出来,就问他“为什么把那一张拿出来?”“那3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孩子回答的就是他概括思维的结果。
于此同时,不但要自己学会学习,还要善于总结别人身上的经验教训,善于向别人学习。
再次、自理能力的培养。
不是孩子无能,是他的父母无能!
1家长本人一定要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另一方面是家长的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其余的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当今独生子女的家长普遍存在着上面三种心态。如,有一个男孩,今年14岁,学习成绩在班里中下等,在家里,除了看书学习以外,整天就坐在自己屋子里发呆,他父母很焦急,担心他有问题,请我到家里看看。我通过与他的交谈,并未看出他智力上有什么异常,但我却发现这个孩子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不愿意做任何事情包括与家里人说话,他说他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跟父母说什么,小的时候他只管吃和玩,其余的事情父母都替他做好,上学以后,父母就只让他学习,给他请了许多家庭教师,还给他买了电脑,家务事一点也不用他操心,连他的自行车没气,都是家里人给他打好了他才骑。但他的学习成绩并没有让父母满意。我问他想没想过父母因他的学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的心理焦虑,他告诉我这是父母自己的事情,和他没关系,学习成绩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他愿意,他就会考好。从这个男孩身上可以看出,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孩子的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能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包括对父母。这个男孩一定认为父母既然能为自己做好一切事情,那么他们自然可以处理好这种焦虑,自己完全不用理会父母的这种焦虑。事实上,这种完全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养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因此,强化家长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从让孩子学做家务开始家长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时候,除了训练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训练孩子学做家务。如让孩子自己做早点,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家长在吩咐孩子做家务时要有耐心,孩子主动帮助做家务应得到鼓励。同时,家长对孩子应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并做具体的技术性指导,即使是洗手帕、洗碗蝶或收拾房屋也要注意这一点。当孩子不愿意去做家长吩咐的事情时,家长要讲明道理,把具体要求说明白,态度坚决地要求孩子完成。千万不要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而且最后还给孩子让了步,孩子会认为自己“胜利”了,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仍可以采用这种办法来对付父母。这会给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效果和家长的教育权威带来威胁。家长还要让孩子们懂得让他们做家务就算完事,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勤劳、刚强、负责任的心理品质,以及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3家长对孩子做的事应以鼓励、肯定为主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这样,既能保护孩子自理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又能帮助孩子逐步走向成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自理活动能力。家长还可以做些示范,如教子有方的家长教孩子做家务所采用的“三步教学法”,就是一种示范的方法:首先是大人先做一次示范表演,让孩子在旁边仔细观察。然后,家长和孩子再一起做一遍,发现孩子做得不对时及时予以纠正,必要时可以手把手地教给他们那些较复杂的动作。最后,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一遍,大人在一旁观察指导。孩子如有兴趣,可以让他们反复多做几遍。如果孩子总也做得不好,家长切不可性急,更不能漫骂或挖苦,主要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他做的好的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之外,使孩子感到自己再加把劲就可以做好了。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和自理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对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最后,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和角色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