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幸福是家长走出误区

儿童资源网

孩子的幸福是家长走出误区


  我说得一点都不过分,她的儿子完全麻木了,打完了还那样,她不解恨,就用毛衣针戳。
  这位妈妈看了“赏识教育”的书,也听了我的讲座,所有的道理都能明白,就是做不到。
  即便解决了父母心理承受的问题,赏识依然很难,因为正确的赏识更需要智慧,高度的智慧,这是赏识教育的另一大难点。智慧要是不够,就会赏识出一个问题孩子。
  蒙昧制造不良的后果
  那时,我们也大力给家长推荐“赏识教育”的书。可是一年之后,却出现了一批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爱好和注意力不是集中在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上,而是集中在将要获得的奖励和赞扬上,以至于到最后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将要做的事情不能获得赞赏,就不敢再做那件事。
  其实过度的赏识也害了一批孩子。有位父亲看了“赏识教育”的书,结果呢,他6岁的孩子开始出问题了,老师在上面讲课,无论讲什么他都在下面说你讲的都是狗屁,其他孩子回答问题他也说狗屁。
  赏识必须成为孩子继续往下走的道路坐标,其内容要有具体所指,避免笼统的夸奖,帮助孩子发现做得好的地方,或将孩子没有信心的地方提出来进行恰当的赏识。
  比如,孩子有一天早晨扫了院子,但院子扫得并不干净。有几种赏识方式,一种是“太棒了,你真棒!”这样说孩子会笼统地觉得自己扫的院子和自己现在的这个模样以及自己目前的姿势都很棒,他不知道如果要重复获得这种赞赏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如果他确定自己干活的姿势是被你夸奖的原因,他可能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把注意力都摆在做出一个了不起的姿势上。由于太专注于摆那个姿势,他的心和注意力早就偏离了做这个事情本身。所以我们发现在孩子不需要赏识的时候千万不要去赏识他,这样就避免了把他从本我的状态中拉出来,否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第二种说法是“哇,院子扫得真干净!”这样,孩子就会认为你撒谎。如果他认可了你的这种赞扬,那他就会降低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标准,以后做其他的事情和扫院子都只做到将就即可。
  第三种赏识方式是“我看到你扫了院子”,让孩子知道他所做的事情是被别人所接纳的,而且这件事情是一件建设性的事情。孩子就会继续再去做这件事情,在重复的实践中,在成人恰当的指导下,他会努力地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再比如,孩子写了10个字,你说:你这6个字写得真不错。这样孩子就会用6个写得好的字与4个写得不好的字进行比较,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如果说:呀,你今天写得真是不错,而不说哪几个字不错,孩子就会以为所有的字都写得不错。你要是每次都这样说,时间一长,你的孩子就觉得自己永远都对,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容不得半点批评。
  而且,赏识不能不分场合、事件、轻重。孩子做的好得地方我们赏识他,做得不好呢?我们怎么办?这才是关键。
  一个好的方法,使用它的人如果没有脱离蒙昧状态,必定会制造不良的后果。
  如果我们家长连需要赏识的事情都认不清,怎么做到正确地赏识呢?人们一般都将赏识当成了只有正面这一种方式,这是对赏识的误解。赏识,既可正着来,也可以反着来,既可赏识他的优点,也可以从他的缺点中找到赏识的契机。赏识是个无底洞,可以把它发展,广泛化地运用。当一位妈妈跟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做题时故意把题做错,从而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这也算赏识。
  示弱是一种很好的赏识方法。当一个孩子发现成人竟然错的时候,他会很激动的。我给5岁的孩子进行人体结构知识的输入时,故意画一个没有脖子和身子的人,四肢直接长在头上,我说看,这是老师的自画像!孩子兴奋得不得了,说老师,你没画脖子。他们一下便对人体结构发生了兴趣。
  示弱不但是一种很好的赏识方法,而且,还要专门赏识孩子弱的地方。比如我的儿子,停学之前,他在班里搞人际关系不行,老受同学欺负。后来上了学,我就特别害怕旧剧重演。我跟他讲:妈妈觉得你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很有办法,这一点甚至比爸爸都厉害,你爸爸一到生人圈子里,总是不能很快与别人融合到一起,你肯定能让周围的人跟你成为朋友的。没多长时间,他告诉我,说连班里最坏的同学都来找他聊天。
  上帝安排的音乐
  使用正面的赏识,成人也需要专门地注意孩子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找到那个可帮助孩子的点,以一当十。
  有个名叫王双喜的孩子,11岁了,被父母折腾得糊涂到什么都听不懂、什么都不感兴趣的程度,根本不会使用自己的大脑,就像手一直被绳子绑着,从来没有使用过一样。有次课是“奇怪的香水瓶”,非常有意思,其他的孩子都能创造出独特的香水瓶,什么吸盘香水瓶呀,什么多功能香水瓶呀等等,王双喜竟然一点反应都没有,他在纸上连一根线条都画不出来。
  到了叙述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迫不及待,等不及了。因为这种时候最能表现自己了……比如那个吸盘香水瓶,你还没注意,叭的一下就吸到你的鼻子上了;喷气香水瓶,如果不小心按错了按钮,就会喷出一股臭气。孩子们一个个上来,滔滔不绝,他呢,无论怎么劝就是不动窝。劝到最后,干脆伏到桌子上,把脸埋在胳膊里面。
  这个孩子是我们想的办法最多,下的工夫最大的一个孩子,几个月都没有大的改变,直到最后有一次,班里搞时装设计与模特大赛。孩子排成队,一个挨一个轮着上,轮到他了,我们都担心他不上,可能氛围的缘故,他竟然把一件衣服勒到裤腰里头,慢腾腾地上去了。他走得慢,正巧赶上慢节奏音乐,是那种轻轻的、柔柔的、懒洋洋的音乐。他的姿势呢,就像被谁打了一顿马上就要倒下去了似的,两腿叉开,脚慢慢地蹭着,仿佛刚尿了裤子,跟音乐非常协调,正好合上那种节拍,好像那音乐就是专门为他创造的一样。
  现在想起来,要是他碰上的不是这段音乐,而是一段很快、很激烈的音乐呢?肯定是另一种结果。
  可是那天,真好像是天意,他正好碰上这样一个机缘。磁带走到那儿正好就是这段音乐,就像上帝安排好了似的。
  当时,我给任课的老师挤了一下眼睛,对方马上心领神会,就说:哇,王双喜终于放开胆子了,他的表演太棒了,我们应该为他的勇敢精神鼓掌!哗,一通掌声,一下把他的自信心找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