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家长打骂孩子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有些家长可能会有意无意对孩子施加“冷暴力”, 这其实很有意思,以前流行夫妻之间的“冷暴力”,但是现在这种“冷暴力”逐渐在家庭内布扩展。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出现了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社会的发展连同许多负面的能量也扩 散到家庭里。这就在警醒我们家长,要让正能量在家庭内部环绕。
家教“冷暴力”一般以父母漠不关心或威胁、恐吓孩子的形式居多。
七种情况
1.不尊重 不少父母虽然疼孩子,但不够尊重孩子的隐私: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抽屉也是公然“检查”。还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公共场合揭孩子短。长期下去,孩子会变得不自信、缺乏安全感,长大后可能没主见,刻意迎合他人,还可能走上叛逆的极端。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他的选择;孩子犯错误不能拿人格说事,要就事论事。
2.不关心 有的父母平时非常忙,回了家一句话都不想说,对孩子也没什么热情的拥抱。现在不少父母因为工作压力大,对孩子疏于关心、态度冷漠,不注重他们的精神需求。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建议家长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
3.曲解 不少家长不愿听孩子解释,而是按自己的思维曲解孩子。比如孩子打破杯子,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责骂,却不知道孩子是看他生病,想倒杯水给他喝。总被曲解动机,孩子会变得过于敏感,影响日后的人际关系。建议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4.过度保护 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可能导致孩子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做事没主见,心理承受力差。还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建议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逐渐放手,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和信任。
5.期待过高 许多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脸面”,期望过高,经常把孩子批得一无是处。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建议家长多信任孩子,让他有机会决定自己的事情。
6.老比较 常与别人的孩子对比,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冷暴力,容易让孩子感到自我价值低,甚至自闭。孩子成年后还可能故意跟领导、优秀的同事作对,影响人际关系,甚至造成终生难以走出的阴影。
7.威胁 有的家长会说:“我不要你了!”在她看来,这是对付孩子顽劣行为的一种心理战术。“孩子还小,跟他讲道理也不理解,恐吓、威胁一下无妨。”然而,这种威胁会导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疏远,长大后也可能变得事事谨慎,不敢冒险。建议改变这种教育理念,耐心地与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