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的看病秘笈

儿童资源网

事半功倍的看病秘笈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社会热点,医院人满为患、处处排队,怎样看病才能事半功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小田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社会热点,医院人满为患、处处排队,怎样看病才能事半功倍?

  人的生命无价,健康属于自己。和疾病进行搏斗,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尤其是对于恶性肿瘤这样复杂的疾病,“学会看病”,才能尽快获得满意的结果。否则,劳民伤财,耗神耗力,徒增怨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专家近日特别为患者整理出了门诊看病的六大秘笈。

  门诊看病秘笈之一:

  一定要找专家吗?何时找?

  名医、教授,是众多患者追寻的目标。但这些专家往往又被一些患者埋怨看病太快、不认真。

  的确,患者及其家属多次辛苦挂号排队,又在门诊苦等数小时后才能见到专家,可专家几分钟内就开具出了各种检查而未给予任何治疗建议,患者和家属此时的失落甚至不满可想而知。但事实上,患者很少想到,其实自己此时并不需要找“名医”。

  身体有病,想办法找个资深的专家看看,别给耽误了,是很多人的第一想法。于是,医院的专家门诊总是那么紧缺。其实,有些病第一次并不一定非要找专家看。比如,肿瘤的分期检查基本是统一固定的,初诊时完全可在普通门诊完成基本检查,明确大体病情;基本明确后,病情复杂者可能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那时参与者往往为各学科领域专家,此时医院多数提供预约服务,会大大缩短等候排队日程;如果病情相对简单,1名至2名医生即可完成诊治,患者完全可以由初诊的年轻医生安排住院后,再接受专家教授查房制定方案,或者安排预约转诊,这可以大大节省患者和家属的时间、精力。

  门诊看病秘笈之二:

  就诊需要带什么资料?

  就诊时,患者需要携带所有相关的病情资料,既包括与肿瘤相关资料,如既往手术记录、手术后病理、化疗方案、药物不良反应记录、肿瘤指标等化验检查、每次复查CT等影像学片子(不要只带报告单),必要时应携带病理切片(染色、未染色两种);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合并疾病的治疗用药诊断情况,甚至数十年前的相关病史也要清楚提供。

  这一点对于家属或亲友代诊者特别重要,否则白白耽误时间。同时,要妥善保管病例资料,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某些资料丢失后可能终生无法弥补。

  门诊看病秘笈之三:

  患者本人每次都要来吗?

  一般而言,患者都会自己前往医院就诊,但来北京三甲医院看病的外地患者很多,如果情况特殊,第一次就诊进行情况介绍预约检查时,患者本人可以不来。

  值得提醒的是,需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时,接诊医师亲自查体看病人十分重要。不看到患者本人,医生有权不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或者仅提供大体治疗原则,家属亲友可以携带会诊意见与亲自接诊患者的当地医生协商,最终决定治疗方案。

  门诊看病秘笈之四:

  与医生交谈怎样效率最高?

  限于我国现状,每位患者门诊就诊时间往往仅数分钟,病情复杂者也只能延长至十数分钟,医生面临的门诊压力非常大,所以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十分重要。

  第一,陈述病史要有重点和顺序。“某种不适出现多长时间”,这是医生最习惯的开头方式。患者要首先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问题说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重点叙述(病历及影像资料也要按顺序摆放),暂时无需陈述细节,例如说“饭量减半”就够,而无需介绍具体食物。

  第二,请仔细倾听医生建议后再发问。医生看病历影像资料时请安静等待,不要急于诉说,以免打断医生思路。医生提问时请认真回答,此时问及的问题往往都是疾病诊治的关键点。疾病具有基本特点及规律,医生的解释往往符合大多数规律,把专业复杂的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也需要花时间组织。如果未听明白,请待医生说完再发问;在全部理解医生的建议解释后,如仍有具体问题,此时再提问,会得到医生的尊重。良好的沟通交流对医患双方都是需要的,会带来最大效率。

  第三,如何看医生的态度与医术。一名医生应同时具备高超医术及良好情商。但是医生面对每个病人的时间有限,往往只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询问病情。同时,医生也是普通人,超负荷的门诊量常令他们疲惫不堪。此时,患者请记住自己到医院最主要目的是病情诊治,而不是获得理解同情。一名医生态度再不好,也不会拒绝患者,更不会违背自己的学识和医德故意出具错误的治疗意见。

  门诊看病秘笈之五:

  是否需要“第二意见”?

  有的患者得病后,往往就诊数家医院、咨询数名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的患者不断委托熟人更换医院,有的则在疗效不满意时才改换医生或者医院。究竟怎样是合适合理的?

  正确的做法是,“问清楚,跟一个”。疾病千变万化,即便是标准治疗,不同医院、不同级别、不同专业的医生,难免理解有偏差,患者完全可以在治疗规范的医院咨询2名至3名经验丰富的医生,综合各种意见再做出决定;尤其对于诊断棘手、治疗有争议、既往疗效欠佳、疾病进展迅速、罕见疾病等复杂情况,只要沟通交流到位,首诊医生也会欢迎来自同行的专家意见。有价值的“第二”甚至“第三”意见是合理必要的,但并非跑得医院越多越好,慎重选择、认真比较方能获得最大价值。

  对于肿瘤患者尤其如此。肿瘤属于慢性病,治疗和随访都是长期行为,打一枪换一地,最后只能“谁都管不了也不想管”。请在治疗规范的医院,选择一名态度认真、能够良好交流、积极钻研的医生,不一定非得是专家教授,但要建立互相信任的纽带,尽量“从一而终”,这利于医生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过程。

  门诊看病秘笈之六:

  如何不被花哨的治疗手段欺骗?

  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小广告、看似来头不小的“专家”、“助您治愈肿瘤”的口号,令人将信将疑,又不忍放弃每一个机会。

  俗话说,“病急乱投医”。患者和家属一定要理性对待疾病,尽量提高医疗常识,不被一些花哨的治疗手段欺骗,延误治疗时机。除手术、化疗、放疗这三大治疗手段外,γ刀、诺力刀、介入治疗、微创技术、基因生物治疗等都有严格且相对狭窄的适应症,别被所谓的“现代医学”、“最新疗法”所骗。

 1 2 下一页